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9:48
原文展示
洛水分余脉,穿岩出石棱。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莹澈通三岛,岩梧积万层。巢由应共到,刘阮想同登。壁峻苔如画,山昏雾似蒸。撼松衣有雪,题石砚生冰。路熟云中客,名留域外僧。饥猿寻落橡,斗鼠堕高藤。嶮树临溪亚,残莎带岸崩。持竿聊藉草,待月好垂罾。对景思任父,开图想不兴。晚风轻浪叠,暮雨湿烟凝。似泛灵槎出,如迎羽客升。仙源终不测,胜概自相仍。欲别诚堪恋,长归又未能。他时操史笔,为尔著良称。
白话文翻译
洛水的支流穿过岩石,从石棱中流出。碧绿的水面被山岚之气笼罩,清澈的水中带着露珠的光华。水清澈得仿佛通向了仙境三岛,岩石上的梧桐树层层叠叠。巢父和由余应该一起来过这里,刘阮也想象着一同登临。峭壁上的苔藓如同画作,山中的雾气像蒸腾一般。摇动的松树枝上积满了雪,题字的石砚上结了冰。熟悉山路的是云中的游客,名声留在了域外的僧人。饥饿的猿猴寻找落下的橡果,争斗的老鼠从高藤上掉落。险峻的树木斜倚在溪边,残留的莎草随着岸边崩塌。拿着钓竿随意地坐在草地上,等待月亮升起好放下渔网。对着景色思念任父,打开图画想象不兴。晚风吹起轻轻的波浪,暮雨使烟雾凝结。仿佛乘坐着神奇的木筏出来,如同迎接仙人升天。仙境的源头始终难以预测,美景依旧。想要离开确实令人留恋,长久归来又做不到。将来执掌史笔时,会为你写下美好的称颂。
注释
- 洛水:指洛河,流经河南等地。
- 岚气:山中的雾气。
- 三岛:指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巢由:巢父和由余,古代隐士。
- 刘阮:刘伶和阮籍,魏晋时期的文人。
- 任父:古代传说中的贤人。
- 灵槎:神话中能通向天界的木筏。
- 羽客:指仙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唐代诗人、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他的诗多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洛水支流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洛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憧憬。诗中“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等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憧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水分余脉:洛水的支流。
- 穿岩出石棱:穿过岩石,从石棱中流出。
- 碧经岚气重:碧绿的水面被山岚之气笼罩。
- 清带露华澄:清澈的水中带着露珠的光华。
- 莹澈通三岛:水清澈得仿佛通向了仙境三岛。
- 岩梧积万层:岩石上的梧桐树层层叠叠。
- 巢由应共到:巢父和由余应该一起来过这里。
- 刘阮想同登:刘阮也想象着一同登临。
- 壁峻苔如画:峭壁上的苔藓如同画作。
- 山昏雾似蒸:山中的雾气像蒸腾一般。
- 撼松衣有雪:摇动的松树枝上积满了雪。
- 题石砚生冰:题字的石砚上结了冰。
- 路熟云中客:熟悉山路的是云中的游客。
- 名留域外僧:名声留在了域外的僧人。
- 饥猿寻落橡:饥饿的猿猴寻找落下的橡果。
- 斗鼠堕高藤:争斗的老鼠从高藤上掉落。
- 嶮树临溪亚:险峻的树木斜倚在溪边。
- 残莎带岸崩:残留的莎草随着岸边崩塌。
- 持竿聊藉草:拿着钓竿随意地坐在草地上。
- 待月好垂罾:等待月亮升起好放下渔网。
- 对景思任父:对着景色思念任父。
- 开图想不兴:打开图画想象不兴。
- 晚风轻浪叠:晚风吹起轻轻的波浪。
- 暮雨湿烟凝:暮雨使烟雾凝结。
- 似泛灵槎出:仿佛乘坐着神奇的木筏出来。
- 如迎羽客升:如同迎接仙人升天。
- 仙源终不测:仙境的源头始终难以预测。
- 胜概自相仍:美景依旧。
- 欲别诚堪恋:想要离开确实令人留恋。
- 长归又未能:长久归来又做不到。
- 他时操史笔:将来执掌史笔时。
- 为尔著良称:会为你写下美好的称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壁峻苔如画”、“山昏雾似蒸”。
- 拟人:如“撼松衣有雪”、“题石砚生冰”。
- 对仗:如“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
主题思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憧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水:象征着自然之美和隐逸生活。
- 岚气:山中的雾气,增添了神秘和仙境的氛围。
- 露华:露珠的光华,象征着清新和纯净。
- 三岛:神话中的仙山,象征着理想境界。
- 岩梧:岩石上的梧桐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 苔藓:峭壁上的苔藓,增添了自然和古朴的气息。
- 雪:松树枝上的雪,象征着纯洁和寒冷。
- 冰:石砚上的冰,增添了清冷和坚硬的质感。
- 猿猴:饥饿的猿猴,象征着自然和野性。
- 鼠:争斗的老鼠,象征着生存和竞争。
- 溪:险峻的树木斜倚在溪边,象征着自然和流动。
- 莎草:残留的莎草,象征着自然和变迁。
- 钓竿:拿着钓竿,象征着隐逸和闲适。
- 月:等待月亮升起,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 烟雾:暮雨使烟雾凝结,增添了神秘和朦胧的氛围。
- 灵槎:神话中能通向天界的木筏,象征着神秘和仙境。
- 羽客:指仙人,象征着理想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岛”指的是什么?
A. 蓬莱、方丈、瀛洲
B. 泰山、华山、衡山
C. 长江、黄河、淮河
D. 北京、上海、广州
-
诗中“撼松衣有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持竿聊藉草,待月好垂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C. 对仙境的憧憬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诗词对比:
- 韦庄《渔塘十六韵》与杜甫《望岳》: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但韦庄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韦庄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韦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韦庄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