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巢山》

时间: 2025-05-06 02:17:01

诗句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

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

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

何曾畜笔砚,景物自成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7:01

原文展示:

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
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
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
何曾畜笔砚,景物自成诗。

白话文翻译:

短发的巢山客,谁人知道他的姓和名字呢?
在树林间穿行不借助他人,取水的工具只有一把军刀。
口渴的鹿群窥视着山涧,惊慌的猿猴在树枝上独自摇摆。
他何曾拥有过笔和砚,眼前的景物自然就成了诗。

注释:

  • 短发:指发型,象征着简朴和随性的生活。
  • 巢山客:指生活在巢山的人,可能暗指诗人自己。
  • 人知姓字谁:问世人是否知道他的姓名,表现了隐秘和孤独。
  • 穿林双不借:在林中行走,毫不依赖他人,强调独立。
  • 取水一军持:用军刀作为工具,体现简陋和艰苦。
  • 渴鹿群窥涧:渴望饮水的鹿在观察山涧,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惊猿独袅枝:惊吓的猿猴在树枝上摇摆,描绘了生态的动感。
  • 何曾畜笔砚:从未拥有过书写的工具,暗示与文人生活的疏离。
  • 景物自成诗:自然景物本身就能化作诗,强调自然的美和诗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曾多次参与抗金活动,作品风格以豪放、激昂著称,情感真挚,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巢山》是在陆游晚年隐居于巢山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名利的淡泊。此时的陆游,已不再追求仕途,而是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巢山》是陆游在隐居生活中所作的一首极具个性和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描绘短发的巢山客,传达出一种脱离尘世纷扰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作者用“短发”这一形象,不仅指代了外貌,更象征着一种粗犷和简朴的生活方式。接着,通过“人知姓字谁”的质问,作者表达了一种隐秘和孤独的感觉,似乎在说这个人无人知晓,但他却自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

而“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则展现了他在自然中生存的艰辛与独立。这里的“军刀”不仅是工具,也是他独自面对自然的勇气和决心。接下来,作者描绘了渴鹿和惊猿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一句“何曾畜笔砚,景物自成诗”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他并不需要笔和砚,眼前的景物就能成为诗篇。这反映出陆游对自然诗意的感知,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强调了自然的自足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短发巢山客:直观地描绘了一个隐者的形象,短发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 人知姓字谁:突出隐者的孤独,表达自己与世隔绝的心境。
  • 穿林双不借:展现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暗示不依赖他人。
  • 取水一军持:用军刀取水,体现生活的艰苦与简朴。
  • 渴鹿群窥涧:描绘自然界的生灵,表现出自然的活力。
  • 惊猿独袅枝:猿猴的惊慌反映了自然的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何曾畜笔砚:显示出隐者对文人生活的拒绝,强调自得其乐。
  • 景物自成诗: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就是诗,强调了自然的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景物自成诗”,暗示自然的美好无需文字描绘。
  • 拟人:鹿与猿的行为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如“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巢山:象征隐逸与自然。
  • 短发:象征简朴与自由。
  • 鹿:象征生命与自然的灵动。
  • :象征自然的自由与惊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巢山》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穿林双不借”意指?

    • A. 不借他人之力
    • B. 借助他人
    • C. 不在树林中
    • D. 走进城市
  3. “景物自成诗”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诗人不需要写诗
    • B. 自然的美就是诗
    • C. 诗人对文字的厌倦
    • D. 诗人不懂诗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游的《巢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但陆游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独立和和谐,而王维则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表现出更为细腻的感受和情境。

参考资料:

  • 《陆游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必读:从诗词中看人生哲理》

相关查询

暇日游石门用前韵 题大儒寮小阁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 其二 西山雨中独宿寄粹之 病卧一春无复少况蹈元顾为寻山之行以诗简之 次韵刘宽夫 岁后三日与罗权共二邵似表弟席上分梅花年后 送硕夫赴试礼部 山游遇雨 次韵舍弟野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枝叶相持 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忿 寸字旁的字 吃自在饭 云心鹤眼 小字头的字 法无可贷 试録 臣字旁的字 聿字旁的字 绠短绝泉 麥字旁的字 缟纻之交 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要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