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57:06
原文展示:
儿缆船并叙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白话文翻译:
朋友在衡阳泛舟时遇到大风,船几乎要翻了。船上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他拉着船进入港口,但风把船吹退,小孩多次跌倒。尽管如此,小孩哭喊着不松开缆绳,最终成功将船拉入港口,但他的两只手掌的骨头都露出来了。北风呼啸,大浪如雷鸣,小孩逆风拉着缆绳前行。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生死全在他手中。缆绳倒拉着小孩,他多次跌倒,但他更加用力地拉着缆绳,以至于他的肉都粘在了缆绳上,手掌只剩下骨头。手掌露出骨头,小孩不要哭,你的手掌虽有白骨,但江心中没有白骨。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主张变法图强,后因参与戊戌变法被清政府杀害,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爱国情怀和改革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十岁小孩在船只遇险时勇敢地拉着缆绳,最终将船只安全拉入港口的故事。诗中通过小孩的勇敢行为,反映了作者对勇敢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展现了小孩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诗中,“北风蓬蓬,大浪雷吼”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小儿曳缆逆风走”则突出了小孩的勇敢。诗的最后两句“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既表达了小孩的痛苦,也强调了他的牺牲换来了船上人的安全,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推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小孩的勇敢行为,赞美了勇敢和牺牲精神,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推崇。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