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韩山人》

时间: 2025-04-29 13:24:38

诗句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4:38

原文展示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白话文翻译

昌黎的山人手持藜杖,三次来到我这偏僻之地。他端坐入座,旁若无人,谈论辩驳如流珠般连贯。他曾炼制灵丹于日月鼎中,至宝自然产生于乾坤炉内。想要离去时,动作迅速不可追赶,怎能拥有双舄化为飞凫的能力。

注释

  • 昌黎山人:指韩山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访客,昌黎为其籍贯或别称。
  • 藜杖:用藜茎制作的拐杖,常象征隐士或山人的身份。
  • 三度访我于三隅:三次来到我这偏僻之地。
  • 谈辩衮衮如流珠:形容谈话内容丰富,连贯如珠。
  • 灵丹尝凝日月鼎:指炼制灵丹于日月鼎中,日月鼎可能指炼丹的器具。
  • 至宝自产乾刊炉:至宝自然产生于乾坤炉内,乾刊炉可能指炼丹的炉子。
  • 要行撇起不可逐:想要离去时,动作迅速不可追赶。
  • 安得双舄为飞凫:怎能拥有双舄化为飞凫的能力,双舄为飞凫是古代神话中的典故,指鞋子化为飞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造诣。此诗可能是文同与韩山人交往时的作品,表达了对韩山人的敬佩和对其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多有隐逸之风。诗中提到的韩山人可能是文同的朋友,三次来访,显示出两人关系密切。诗中通过对韩山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韩山人的描绘,展现了其隐逸高洁的形象。诗中“昌黎山人抱藜杖”一句,即刻勾勒出一个隐士的形象,手持藜杖,象征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三度访我于三隅”则进一步强调了韩山人的来访,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谈辩衮衮如流珠”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韩山人谈话的连贯和丰富,如流珠般连贯,显示出其博学多才。“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刊炉”则通过炼丹的意象,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能够炼制灵丹,产生至宝,这是对韩山人高洁品质的进一步赞美。

最后两句“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则表达了作者对韩山人离去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昌黎山人抱藜杖:描绘韩山人的形象,手持藜杖,象征其隐逸的身份。
  2. 三度访我于三隅:强调韩山人的来访,显示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 端然入座更谁顾:描绘韩山人端坐入座的姿态,旁若无人,显示出其超然物外的态度。
  4. 谈辩衮衮如流珠:生动地描绘了韩山人谈话的连贯和丰富,如流珠般连贯。
  5. 灵丹尝凝日月鼎:通过炼丹的意象,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
  6. 至宝自产乾刊炉:进一步赞美韩山人的高洁品质,能够炼制灵丹,产生至宝。
  7. 要行撇起不可逐:表达了作者对韩山人离去的无奈。
  8. 安得双舄为飞凫:通过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谈辩衮衮如流珠”,将谈话比作流珠,形象生动。
  • 典故:如“安得双舄为飞凫”,运用了双舄化为飞凫的典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韩山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敬佩。诗中通过对韩山人的形象、谈话和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其高洁的品质和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藜杖:象征隐士的身份。
  • 流珠:比喻谈话的连贯和丰富。
  • 日月鼎:象征炼丹的器具,暗示韩山人的道行高深。
  • 乾刊炉:象征炼丹的炉子,进一步赞美韩山人的高洁品质。
  • 双舄为飞凫:通过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昌黎山人”是指: A. 文同自己 B. 文同的朋友 C. 文同的敌人 D. 文同的老师

  2. “谈辩衮衮如流珠”中的“衮衮”是指: A. 连贯 B. 丰富 C. 快速 D. 流畅

  3. “安得双舄为飞凫”中的“双舄”是指: A. 鞋子 B. 飞鸟 C. 灵丹 D. 宝物

答案

  1. B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得。

诗词对比

  • 文同此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文同的诗更多地展现了与友人的交往和对友人的敬佩。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文同的诗更多地运用了炼丹的意象,增添了神秘色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文同的诗歌创作。

相关查询

题真妃出浴图 宿刘仲悦山斋 送人失官归 送牛首炉与人 书冷泉亭壁 秋晓 秋晚孤山 清明湖上 青铜香鸭诗 遣兴寄徐抱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門字旁的字 边令 霜蕤 七行俱下 昼警暮巡 史功 清清爽爽 遥遥相望 马字旁的字 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己字旁的字 玄序 包含锅的成语 从逸 包含坂的词语有哪些 摇唇弄舌 雨字头的字 豆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