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4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45:52
凤凰台上忆吹箫 画中侧面琵琶美人
作者:徐渭 〔明代〕
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
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
拨扫忽成抖擞,恍摇却钿翠鬟雅。
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
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
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
俄成讶,缘来画也,一笑看差。
在湖石的阴影中,栟榈树的影子外,自然就有一个如宫女般的美人。
她独自一人,没有其他人陪伴,正沉浸在弹琵琶的乐趣中。
拨动琵琶弦时,乐声忽然活泼起来,仿佛她摇动着华丽的发髻。
就在花丛旁,蜜蜂在花间徘徊,似乎在争夺着花瓣。
她的梨花般的脸颊上涂抹着粉黛,那半边脸庞,恰好被另一半遮住。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她的全貌?
或许是递来红叶,应该在流水的尽头。
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幅画,心中一笑,便觉得差了些。
此诗歌中涉及的典故主要是对美人及乐器的描写,表达了古代对女子优雅姿态和音乐艺术的欣赏。在古代文人笔下,琵琶常与女子的柔美相联系,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晚号纵横,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风奔放,独具个性,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徐渭的艺术创作巅峰期。诗中通过描写美人和琵琶,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美的向往。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徐渭在描绘古典美的同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对美人、琵琶和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境界。开篇以“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引入,清幽的环境为后文的美人弹奏设定了背景,给人以宁静之感。
接着,诗人描写了美人独自弹琵琶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孤寂的美。通过“拨扫忽成抖擞,恍摇却钿翠鬟雅”,诗人展现了琵琶声的变化与美人身姿的优雅,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一句,生动描绘了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仿佛一幅动态的画卷,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美丽。然而,诗中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追寻那已被遮掩的美。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对美的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最后一句“缘来画也,一笑看差”,让人意识到所见的美其实是画中之景,暗含人生如梦的哲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
描绘了环境的宁静,设定了美人出现的背景。
“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
表现出美人的孤独与自得。
“拨扫忽成抖擞,恍摇却钿翠鬟雅。”
琵琶声的活泼和美人优雅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
通过蜜蜂描绘出美人如花般的娇艳与自然的和谐。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
表达了美人的娇美与神秘感。
“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
诗人对美的渴望与好奇心。
“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
红叶象征着情意与流逝的时间。
“俄成讶,缘来画也,一笑看差。”
诗人意识到这只是一幅画,带着淡淡的感慨与惆怅。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人和琵琶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美人弹奏的是哪种乐器?
A. 古筝
B. 琵琶
C. 笛子
D. 二胡
答案:B
诗中提到的“红叶”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情意
C. 自然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B
诗人在诗中有怎样的情感流露?
A. 欢乐
B. 孤独与忧伤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首诗通过美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