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9:26
游栖霞寺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明居士的思念,独自来到空山寺庙中,感到异常的寂静。白莲花在吟唱中显得有些缺憾,青色的云霭在此时消散。泉水在三伏天依然寒冷,松树在经历了六朝的风霜后依旧枯竭。诗人何时能在石上与明月相对,悠然自得,享受逍遥的时光呢?
作者介绍:皮日休,字延年,唐代诗人,号称“诗中有画”,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情趣高雅,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栖霞寺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游栖霞寺》是一首描绘山水禅意的诗作,诗人在寂静的山中思念隐士明居士,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空山但寂寥”来开篇,渲染出一种深邃的孤独感。接着,白莲的吟唱和青霭的消散又交织出一种淡淡的失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流逝。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也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泉水的冷却与松树的枯萎,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生机的消逝。最后一句“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渴望与明月相对,享受那份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皮日休深邃的思想和高雅的情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及内心感受的描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明居士”指的是?
“泉冷无三伏”中的“三伏”指的是哪个季节?
诗中提到的“石上月”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