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7:51
十载长安迹未安,
杏花还是看人看。
名从近事方知险,
诗到穷玄更觉难。
世薄不惭云路晚,
家贫唯怯草堂寒。
如何直道为身累,
坐月眠霜思枉干。
我在长安的十年,依旧不能安宁,
那杏花依旧是看人而开的。
名声从近来的事情中才知道有多危险,
诗歌到了深奥的境界反而更加困难。
世道薄情,我并不为自己晚来的名声感到惭愧,
家中贫困,唯有对寒冷的草堂感到怯懦。
为什么要直言不讳反而给自己累赘,
在月光下睡在霜上,思绪为何如此枉然。
张蠙,字君远,唐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风格沉郁,常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下第述怀》创作于张蠙落第之后,诗人因科举未能如愿而感到失落与无奈,诗中流露出对仕途的迷茫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第述怀》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人在十年长安的生活中经历了无数风雨,依然未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开篇的“十载长安迹未安”,道出了他对过去十年时光的无奈与惋惜。在他眼中,杏花的美丽似乎无法掩盖内心的失落,这种对美的看法隐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紧接着,诗人反思名声与创作的艰难,“名从近事方知险,诗到穷玄更觉难”,这两句揭示了名声的得来并非易事,创作的深邃更是让人心生畏惧。诗中透出的失落与惆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情感。
“世薄不惭云路晚”,诗人对世态的冷漠与对自我处境的接受,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尽管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惭愧,反而显得更加坚韧。最后两句“如何直道为身累,坐月眠霜思枉干”,表达了他对自己选择的反思与无奈,似乎在质疑直言不讳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甘,同时也引发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与对世事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名声、创作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悲凉与哲理。
诗中提到的“十载长安”指的是诗人在哪里生活?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名从近事方知险”这句的意思是:
A. 名声是容易获得的
B. 名声的获得伴随着风险
C. 名声无关紧要
诗人对自己贫困的生活态度是:
A. 感到羞愧
B. 习以为常
C. 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