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2:32
冰山自古寓言耳,君到伊犁亲见来。
传是尧年洪水后,朔风抟结成胚胎。
扶桑十日铄不动,至今屹立万仞光皑皑。
下无寸土上无树,复岭层峦莫知数。
直将水体冒山名,赖有回人来凿路。
路光如镜滑如油,牵马不行马亦愁。
大声忽发山迸裂,片石陡绝横峰头。
行人到此防飞堕,前导狼踪看几个。
微生判作号寒虫,得过且图今日过。
遍身起粟两脚僵,六十里同千里强。
下山席地甫少憩,照眼雪海来苍茫。
海无滴水雪为水,中有横梁蜿蜒起。
此梁亦是雪踏成,宽可二弓袤十里。
相将奋力且勉行,冻步彳亍疑摇旌。
但教人马小失足,直下雪窟听无声。
吁嗟乎,山巅海角人犹骇,何况山非真山海非海。
过处曾惊白骨横,望时直使朱颜改。
方今圣德大如天,幅员远越千古前。
奇观久閟勿尽豁,足迹未到嘲张骞。
君归万里谈奇绝,一室春风变冰雪。
天山瀚海讵能夸,闻者心寒耳偏热。
径须命驾醉乡游,此中险阻艰难俱不设。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2:32
冰山自古寓言耳,君到伊犁亲见来。
传是尧年洪水后,朔风抟结成胚胎。
扶桑十日铄不动,至今屹立万仞光皑皑。
下无寸土上无树,复岭层峦莫知数。
直将水体冒山名,赖有回人来凿路。
路光如镜滑如油,牵马不行马亦愁。
大声忽发山迸裂,片石陡绝横峰头。
行人到此防飞堕,前导狼踪看几个。
微生判作号寒虫,得过且图今日过。
遍身起粟两脚僵,六十里同千里强。
下山席地甫少憩,照眼雪海来苍茫。
海无滴水雪为水,中有横梁蜿蜒起。
此梁亦是雪踏成,宽可二弓袤十里。
相将奋力且勉行,冻步彳亍疑摇旌。
但教人马小失足,直下雪窟听无声。
吁嗟乎,山巅海角人犹骇,何况山非真山海非海。
过处曾惊白骨横,望时直使朱颜改。
方今圣德大如天,幅员远越千古前。
奇观久閟勿尽豁,足迹未到嘲张骞。
君归万里谈奇绝,一室春风变冰雪。
天山瀚海讵能夸,闻者心寒耳偏热。
径须命驾醉乡游,此中险阻艰难俱不设。
这座冰山自古就有传说,等你来到伊犁亲眼见到。
传说它是尧年洪水之后,北风把它凝结成的胚胎。
扶桑十个太阳强烈炙烤也不曾改变它,直到现在它依然高耸入云,光辉闪耀。
山下没有一寸土地,山上也没有一棵树,层峦叠嶂的数量更是不知其几。
水体竟然被称作山,幸好有回族人来开辟道路。
路面如镜滑如油,牵着马也难以行走,马儿也愁苦。
突然传来巨响,山体崩裂,碎石陡然悬挂在峰头。
行人到此要防止摔落,前面狼的足迹只看到几个。
微生恐怕成了寒虫,得过且过,今天就这样过。
全身起了一层粟,双脚僵硬,六十里的路程感觉像千里一样艰辛。
下山后在地上稍作休息,眼前是苍茫的雪海。
海中没有一滴水,雪就是水,中间有一条蜿蜒的梁。
这条梁也是雪踏成的,宽度可以容下两把弓,长度有十里。
我们努力前行,慢慢行走,仿佛在摇摆的旗帜上。
如果马儿失足,便会直下雪窟,听不到一点声音。
唉,山顶和海角的人都感到恐惧,何况这山并不是真山,海也不是海。
经过这里曾见到白骨横陈,望着时让人面色苍白。
如今圣明的德行如同天一样高,国土辽阔远超古代。
奇观久藏不露,足迹未至嘲弄张骞。
等你回去万里谈奇绝,室内的春风也变成了冰雪。
天山和浩瀚的海又怎能夸耀,听闻者心寒而耳朵却热。
必须命令车马前往醉乡游览,此中险阻艰难不必设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友亮,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作者在游历伊犁地区时,目睹了冰山雪海的壮丽景色,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这首《冰山雪海歌》描绘了伊犁地区的冰山与雪海,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险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冰山的高耸与白雪的苍茫,表现出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艰难与困苦。开篇以“冰山自古寓言耳”引入,给人一种神秘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
在描写冰山的过程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自然的雄伟与人类的渺小。诗中提到“下无寸土上无树”,让人感受到在这片冰冷的世界里,生命的脆弱与孤独。随着旅途的深入,诗人逐渐感受到自然的威严,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人以“君归万里谈奇绝,一室春风变冰雪”概括全诗,表达了即使经历了艰难险阻,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复杂而微妙的。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友亮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冰山雪海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也反思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艰难与复杂关系。诗中蕴含着探索未知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尧年洪水”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冰山的坚固?
诗中提到的“狼踪”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