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舟中夜坐》

时间: 2025-05-02 01:45:39

诗句

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篷。

若无篷与簟,身在大虚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5:39

原文展示

舟中夜坐
作者: 杨万里

与月隔一簟,
去天争半篷。
若无篷与簟,
身在大虚中。


白话文翻译

在小舟上,我与明月只隔着一张竹席,
与天空之间,仅有半个篷子相争。
若没有这篷子和竹席,
我就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虚空中了。


注释

  • :竹席,古代用来坐卧的席子。
  • :船上的遮挡物,帮助遮挡风雨。
  • 大虚:广阔的虚空,指没有限制的空间。

典故解析

该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杨万里擅长描绘自然,常常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对环境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尤其对自然景色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诗作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忧虑与思考。夜坐舟中,月明风清,诗人以此表达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宇宙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舟中夜坐》以简洁的语言渲染了夜晚舟中宁静的氛围。诗人在小舟中独自一坐,月光洒在水面,渗透出一种孤独而又清幽的情感。首句“与月隔一簟”,将诗人和明月的距离拉近,虽有竹席相隔,却让人感受到月光的触手可及。接下来的“去天争半篷”,描述了小舟的狭小与天空的辽阔,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情。

“若无篷与簟,身在大虚中”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感,诗人想象着如果没有遮挡,自己便是置身于无边的虚空之中。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是对人内心孤独与渺小的深刻感悟。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与月隔一簟:意指诗人与月亮之间只有一层竹席,暗示亲近与隔离的矛盾。
  2. 去天争半篷:表明小舟的狭窄,半个篷子似乎在与广阔的天空竞争,反映出诗人的自我位置。
  3. 若无篷与簟:假设没有这些遮挡物,象征着对现实环境的思考。
  4. 身在大虚中:表达了人处于广阔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舟中的狭小与天空的广阔形成强烈对比,突显孤独感。
  • 隐喻:篷与簟不仅是物理的遮挡,更是象征着人对自然的归属感和自身的存在感。
  • 夸张:通过“身在大虚中”的表述,强调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突显出一种孤独却又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静谧与孤独,代表诗人内心的情感寄托。
  • :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联系。
  • :代表着简单的生活和自然的亲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与月隔一簟”中“簟”的意思是什么?
    A. 帆
    B. 席子
    C. 船

  2. 诗人通过“去天争半篷”想表达什么?
    A. 船的宽敞
    B. 自然的广阔
    C. 船的狭小

  3. “身在大虚中”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自然
    B. 人生的渺小
    C. 船的设计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孤独与自然的感悟。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比较杨万里的《舟中夜坐》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在夜晚的舟中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历史与壮志,而杨万里则更关注于自我与自然的融洽。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两位诗人在主题上的不同取向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杨万里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浦江王水亭共泛二首 其二 九日与诸年友游栖霞 其三 九日公㦷招游祖家园同芝麓先辈石臞阮亭玉随玉虬赋 九日同区启图集李伯襄太史宅 九日王九德崔继甫沈恩甫见邀同吴虎臣饮八首 其一 九日槠洲舟中 九日登山 九日同太宰严公城西汎舟二首 其一 九日四日坐雨 九日泊谷亭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卧榻岂容鼾睡 竹钉木屑 宣命 边县 田字旁的字 丶字旁的字 浦滩 顺风吹火 诘究本末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竹字头的字 兀字旁的字 增资配股 黽字旁的字 包含批的词语有哪些 横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