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5:39
舟中夜坐
作者: 杨万里
与月隔一簟,
去天争半篷。
若无篷与簟,
身在大虚中。
在小舟上,我与明月只隔着一张竹席,
与天空之间,仅有半个篷子相争。
若没有这篷子和竹席,
我就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虚空中了。
该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杨万里擅长描绘自然,常常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对环境的感受。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尤其对自然景色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诗作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忧虑与思考。夜坐舟中,月明风清,诗人以此表达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宇宙的深刻感悟。
《舟中夜坐》以简洁的语言渲染了夜晚舟中宁静的氛围。诗人在小舟中独自一坐,月光洒在水面,渗透出一种孤独而又清幽的情感。首句“与月隔一簟”,将诗人和明月的距离拉近,虽有竹席相隔,却让人感受到月光的触手可及。接下来的“去天争半篷”,描述了小舟的狭小与天空的辽阔,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情。
“若无篷与簟,身在大虚中”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感,诗人想象着如果没有遮挡,自己便是置身于无边的虚空之中。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是对人内心孤独与渺小的深刻感悟。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突显出一种孤独却又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与月隔一簟”中“簟”的意思是什么?
A. 帆
B. 席子
C. 船
诗人通过“去天争半篷”想表达什么?
A. 船的宽敞
B. 自然的广阔
C. 船的狭小
“身在大虚中”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自然
B. 人生的渺小
C. 船的设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杨万里的《舟中夜坐》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在夜晚的舟中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历史与壮志,而杨万里则更关注于自我与自然的融洽。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两位诗人在主题上的不同取向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