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上翰林李舍人》

时间: 2025-05-01 14:42:37

诗句

记得早年曾拜识,便怜孤进赏文章。

免令汩没惭时辈,

与作声名彻举场。

一自凤池承密旨,今因世路接馀光。

云泥虽隔思长在,纵使无成也不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42:37

原文展示:

上翰林李舍人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记得早年曾拜识,
便怜孤进赏文章。
免令汩没惭时辈,
与作声名彻举场。
一自凤池承密旨,
今因世路接馀光。
云泥虽隔思长在,
纵使无成也不忘。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早年曾拜见您,因而怜惜您孤独的身影与高雅的文章。
我希望您不必因为时世的沉浮而感到羞愧,与那些有声望的人并肩共处。
自从您在凤池中获得了秘密的旨意,如今因为世事的变迁而与我有了一丝联系。
虽然我们身处云泥之隔,但我对您的思念始终如一,
即便我没有成就,也不会忘记您。

注释:

  • 翰林:指翰林院的官员,通常是文人,地位较高。
  • 舍人:古代对官员的尊称,这里指李舍人。
  • 汩没:沉没、淹没,这里指因世事而感到自愧。
  • 凤池:指皇宫中的一个池塘,象征权威和荣耀。
  • 云泥:比喻高低、尊卑的差异,云代表高贵,泥代表低贱。

典故解析:

  • 凤池承密旨:凤池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承接密旨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宠信与重视。这表明李舍人曾经享有的地位与荣耀。
  • 云泥之隔: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比喻,形容地位、境遇的差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朱庆馀与李舍人相识之际,表现出对李舍人的敬仰与思念,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上翰林李舍人》是一首充满敬意与怀念的诗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朱庆馀通过对李舍人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人生态度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凤池承密旨”不仅是对李舍人地位的赞美,也是对他才能的认可,而“云泥虽隔思长在”则表现了作者对友谊的执着与不变。全诗在情感上真挚且细腻,既有对友人处境的同情,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思考。通过古今对比,朱庆馀不仅表达了对李舍人的敬仰,更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这种情感在唐诗中是极为常见的,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记得早年曾拜识:回忆起年轻时的相遇,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
  2. 便怜孤进赏文章:对李舍人孤独的处境产生怜惜之情。
  3. 免令汩没惭时辈:希望他不必因世事而感到羞愧。
  4. 与作声名彻举场:与有声望的人共同存在。
  5. 一自凤池承密旨:一旦获得了权力与荣耀。
  6. 今因世路接馀光:如今因为世事变化,与我有所联系。
  7. 云泥虽隔思长在:尽管地位不同,思念之情依旧。
  8. 纵使无成也不忘:即使没有成就,也不会忘记这份情谊。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云泥”,对比高低、尊卑。
  • 隐喻:凤池象征荣耀与权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对人情与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凤池:象征高贵与荣耀。
  • 云泥:象征高低地位的差距。
  • :表达孤独感,反映李舍人的处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凤池”象征什么?

    • A. 低贱
    • B. 尊贵
    • C. 友情
    • D. 诗歌
  2. 诗人希望李舍人不必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他才华横溢
    • B. 因为他处于孤独
    • C. 因为他在政治上受到挫折
    • D. 因为他与时辈相比较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理想与志向的追求。
  • 李白的《送友人》:描写友谊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 vs 《上翰林李舍人》: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和事的思考,但前者更多集中于壮丽的景色与理想,后者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友谊的珍重。

相关查询

长相思 其二 登高丘而望远海 春思 飞龙引 长安有狭邪行 升天行 雁门太守行 妾安所居 江南弄七首 其六 江南弄七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魂不附体 出题 骆驼祥子 戈字旁的字 皮毱 逊体 百步无轻担 凿空指鹿 包含宛的词语有哪些 薪燎 齐字旁的字 韦字旁的字 十年生聚 黍字旁的字 不识起倒 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