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子夜歌十六首 其六》

时间: 2025-04-23 23:30:36

诗句

中夜调桐丝,欢来忽变手。

非关曲有误,欲试知音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30:36

原文展示:

中夜调桐丝,欢来忽变手。非关曲有误,欲试知音否。

白话文翻译:

在深夜里弹奏着桐树丝弦,欢快的心情却突然变得沉重。这并不是因为乐曲出了错误,而是想要试探你是否能懂我的心声。

注释:

  • 中夜:深夜。
  • 调桐丝:弹奏用桐木制作的乐器的弦。
  • 欢来忽变手:原本愉快的心情却突然改变。
  • 非关曲有误:并不是乐曲出了错。
  • 欲试知音否:想要试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心意。

典故解析:

“知音”一词源自古代,尤以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其心声,因此被称为“知音”。在此诗中,作者借用“知音”来表达对理解者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景义,明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词常常融入音乐元素,表现出对乐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子夜歌》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对音乐和情感的思考,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音乐更容易引发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深夜的音乐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以“中夜调桐丝”开篇,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富有韵律的氛围,桐丝音乐的清脆和深沉在夜晚显得尤为动人。然而,随着“欢来忽变手”的出现,原本愉快的气氛被一丝忧虑所打破,诗人对情感的微妙变化捕捉得恰到好处。

“非关曲有误”不仅说明音乐本身没有问题,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与听者之间的情感共鸣缺失。诗人渴望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想要寻找能够理解他内心声音的人。这种情感的孤独与渴望使得整首诗显得深邃而富有哲理。

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中有着明确的对比和反转,前后情绪的变化更是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借助“知音”这一典故,诗人传达了对真挚理解者的渴望,使得读者不仅能体会到音乐的美,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中夜调桐丝:描绘了深夜弹奏桐丝乐器的情景,音乐的声音传递着情感。
    • 欢来忽变手:原本愉快的情绪突变,暗示了内在情感的复杂性。
    • 非关曲有误:表明问题并不在于音乐本身,而是情感的交流。
    • 欲试知音否:表达了对能理解自己的人或情感的渴望。
  2. 修辞手法

    • 对比:欢快与忧愁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借代:用“桐丝”象征音乐,传达情感。
  3. 主题思想

    • 本诗通过音乐表达了对情感理解的渴望,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桐丝:象征音乐和情感的交流,代表着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
  • 中夜:代表着孤独、沉思的时刻,暗示内心的深邃。
  • 知音:象征着理解与共鸣,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古筝
    b) 琵琶
    c) 桐丝
    d) 笛子

  2. 诗人试图寻找的是什么? a) 知音
    b) 乐曲
    c) 朋友
    d) 乐器

  3. “非关曲有误”是指: a) 音乐出错
    b) 情感问题
    c) 演奏者失误
    d) 乐器损坏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对比黎景义的《子夜歌》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都通过夜晚的场景表达内心情感,但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与壮志,而黎景义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流露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与客启明 又赠一绝 以蜀纸端砚寄仙芝 夜意 夜讌 雪夕奉陪天台明照禅师拥炉闲话 宣曲二十二韵 许洞归吴中 休沐端居有怀希圣少卿学士 小园秋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甘字旁的字 绳墨之言 示字旁的字 包含脚的成语 镸字旁的字 肉用鸭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三改兔 安神定魄 包含是的词语有哪些 兵拏祸结 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迥然不群 水封 造因结果 契结尾的成语 爪字旁的字 游庠 单耳刀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