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7:00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只听到烟雾外传来的钟声,却看不到烟雾中的寺庙。
幽静的人还在行走,草地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草鞋。
想必山顶的明月,夜夜都在照亮他来去的足迹。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著称。苏轼的诗作常常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值他被贬黄州之际。诗中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感受,反映了他在世俗喧嚣中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幽静寺庙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开头两句,通过“烟外钟”与“烟中寺”的对比,生动描绘了寺庙的隐秘与幽静,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感觉。钟声的回响,仿佛在召唤着游子回归内心的宁静。接下来,诗人用“幽人行未已”和“草露湿芒屦”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行者,他在晨露中行走,似乎在追寻某种精神的寄托。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最后一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月光成为了诗人心灵的指引,象征着希望与永恒。山头的月亮,静静照耀着行者的足迹,暗示着尽管生活孤独,但总有光明的指引。
整首诗在清新淡雅的表面之下,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幽人”是指什么人?
诗中描绘的“草露湿芒屦”表达了什么意境?
“惟应山头月”这句中的“月”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