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3:37
泛颍
作者:苏轼 〔宋代〕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淄。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我性格喜欢靠近水,来到颍水边,感受到的意趣非常奇妙。
我到这任职十天,已在河边待了九天。
官吏和百姓互相笑着说,令君年纪大了变得痴呆。
其实令君并不痴呆,流水自有它的姿态。
水流环绕着郡城十多里,不需要划船也能轻松到达。
上游的水流直而清澈,下游的水流曲折而荡漾。
画船俯视明亮的水面,笑着问你是谁。
忽然间水面上生出鳞甲,弄得我的胡须和眉毛乱了。
水流分散成百个东坡,转眼又回到这里。
这岂是水的薄情,正与我在这里嬉戏。
声色与臭味,颠倒了小儿的感官。
这一切不过是儿戏,水中少了一些磷淄。
赵、陈、两位欧阳,都是天人的老师。
各自领悟了其中的妙处,共同赋写这首《泛颍》的诗。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晚年被贬至海南,生活的艰辛反而激发了他更深的艺术创造。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任职颍州期间,诗中表达了他对水的热爱,以及在职务生涯中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泛颍》是一首充满生动意象和哲理思考的诗歌,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颍水的美丽与生机。全诗在轻松幽默的语气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我性喜临水”开篇直入主题,展现出诗人对水的亲近感。
在描写水的过程中,诗人通过“流水有令姿”传达了水的灵动与变化,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利用丰富的意象,如“画船俯明镜”,不仅传达了水面的明亮,也象征着自我反思。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的句子,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对世俗繁杂的淡然态度。最后,提及“赵陈两欧阳”,不仅是对文人雅士的致敬,也强调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在轻松的叙述中,蕴含着对自然的深情和对人生的哲思,充分展示了苏轼诗词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水的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自然中领悟人生哲理的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美感,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测试:
苏轼在《泛颍》中提到的水是指哪条河?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诗中“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