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0:28
感事三首(此后并是学士时作)
为国谋羊舌,从来不为身。
此心长自保,终不学张陈。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
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富贵年皆长,风尘旧转稀。
白头方见绝,遥为一沾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和个人追求的思考。诗中提到,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不求荣华富贵;内心始终保持自我保护,不学那些张扬的人。自嘲内心有所不足,对那些不公正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伯仁(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在死后也不向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富贵的岁月渐渐变得遥远,往日的风尘也逐渐稀少。到了白头之年,方才明白一切已经绝望,只能远远地叹息。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倡导新乐府,关注民生疾苦,作品风格清新、平易,常揭示人生哲理。
这首诗是在元稹学士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思考,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与个人经历,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真理的追求。
这首诗洋溢着元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的关怀。他通过“为国谋羊舌,从来不为身”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并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生活。接下来的“此心长自保,终不学张陈”,则进一步揭示了他对自我保护的看重,强调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粹与独立。
诗中不断提及的“自笑心何劣”,显露出作者对自身的反思与自嘲,反映出一种谦逊的态度。他不愿向他人诉说自己的苦恼,似乎在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最后两句“富贵年皆长,风尘旧转稀”,则表现了岁月流逝后的淡然与对过往的感慨,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元稹细腻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情感世界,令人深思。
诗歌探讨了个人理想与责任、对社会的不公的反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名利的淡泊。
“为国谋羊舌”中的“羊舌”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伯仁”,他象征的是?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