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酬乐天寄生衣》

时间: 2025-05-02 04:58:37

诗句

秋茅处处流痎疟,夜鸟声声哭瘴云。

羸骨不胜纤细物,欲将文服却还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8:37

原文展示:

酬乐天寄生衣
作者: 元稹

秋茅处处流痎疟,
夜鸟声声哭瘴云。
羸骨不胜纤细物,
欲将文服却还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茅草地上,瘟疫肆虐,四处流行着疾病;夜间,鸟儿在悲鸣,仿佛在为瘴气弥漫而哀哭。诗人因身体虚弱,无法承受这些纤细的物件,正想将文采和衣物赠予友人,却又迟疑不决。

注释:

  • 秋茅:秋天的茅草,暗示萧瑟的环境。
  • 流痎疟:流行病和瘟疫,指秋季常见的疫病。
  • 夜鸟:夜间的鸟鸣,常常象征孤寂和悲伤。
  • 羸骨:形容身体消瘦、虚弱的状态。
  • 纤细物:指精致的衣物或文采。
  • 文服:指诗文或文采和服饰。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提及瘟疫与孤鸟,传达出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并称为“元白”。他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尤其以诗歌和散文著称,风格清新,贴近民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稹在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和人情冷暖的感受,尤其是在瘟疫流行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开头两句描写了瘟疫流行的环境,秋茅和夜鸟的意象相辅相成,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悲伤与无助。诗人以“羸骨”自谦,既表达了自己的身体虚弱,也映射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尽管自己的身体不胜负荷,但仍希望将文采与衣物回赠于友,这一情感的流露让整首诗透出一丝温暖和人情味。在悲凉的背景中,友情的力量显得格外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与人情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茅处处流痎疟:秋天的茅草地上,到处都流行着瘟疫,环境的萧条与病痛的蔓延相互映衬。
    • 夜鸟声声哭瘴云:夜间的鸟鸣如同在为瘴气的笼罩而悲鸣,传递出一种无奈和哀伤。
    • 羸骨不胜纤细物:诗人自谦,形容自己身体虚弱,无法承受这些细腻的物品,暗示了生命的脆弱。
    • 欲将文服却还君:虽然想要将自己的文采和衣物赠予朋友,但又因为身体的羸弱而犹豫,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瘴气比作悲鸣,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羸骨”与“纤细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虚弱与对友人的关怀。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在自然灾害和人类苦难中,友情的温暖和人情的关怀,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意象分析:

  • 秋茅:象征着衰败和凋零。
  • 夜鸟:传达了孤独和悲伤。
  • 羸骨:反映了身体的脆弱,象征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
  • 文服:象征着才华与人际关系,承载着诗人对友情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羸骨”指的是: A. 诗人的身体虚弱
    B. 瘟疫的传播
    C. 友人的关心
    D. 秋天的气候

  2. 诗中的“夜鸟”象征着: A. 生机与希望
    B. 孤独与悲伤
    C. 友谊与温暖
    D. 自然的美好

  3. 诗歌的主题是: A. 生命的脆弱与友情的珍贵
    B. 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C. 诗人的个人成就
    D. 社会的繁荣与安定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元稹《酬乐天寄生衣》白居易《长恨歌》:两者都反映了人情的脆弱与珍贵,但前者更关注于友谊的温情,而后者则将目光投向了爱情与历史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文集》

相关查询

水龙吟(白莲) 水龙吟(海棠) 摸鱼儿(莼) 如梦令 花犯·苔梅 醉蓬莱·归故山 高阳台·残萼梅酸 扫花游·秋声 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百足之虫 歹字旁的字 声纳 惹草沾花 包含卜的成语 光焰万丈 赤贫如洗 舌字旁的字 鼠字旁的字 附炎趋热 袭破 振迭 一字旁的字 彑字旁的字 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倡情冶思 一室生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