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4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43:15
懊憹歌
养儿徒养老,无儿生烦恼。
临老不见儿,不如无儿好。
养孩子只是为了老了有人赡养,但如果没有孩子,反而会少很多烦恼。临老时看不到儿女,不如根本就没有孩子来得好。
这首诗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与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相对立,反映出诗人对家庭、亲情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太和,明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参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统一大业,有“刘伯温”之称。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又有婉约,常常反映出个人的哲理思考和对社会的观察。
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自身经验表达对生育和养老的独特见解,反映了对家庭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懊憹歌》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养儿育女的辛苦与无奈。诗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养儿的目的在于老年时的安慰与依靠,而如果没有儿女,生活反而少了诸多烦恼。这种直接而坦率的表达令人深思。诗中透出的孤独感和对人生的无奈,揭示了人们在感情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一直是为人所推崇的观念,但诗人却以自身的体验反转了这一观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让人反思亲情的真实意义。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既有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也有对生命本质的探讨,突显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
整首诗通过对养儿与无儿的对比,表达了对亲情与责任的思考,质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反映出人生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反映了社会对家庭、后代的期许与现实的矛盾。
诗中“养儿徒养老”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临老不见儿”这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首诗同样探讨了亲情与孤独的主题,值得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