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3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32:50
亢,四星恰如弯弓状。
大角一星直上明,
折威七子亢下横。
大角左右摄提星,
三三相似如鼎形。
折威下左顿顽星,
两个斜安黄色精。
顽下二星号阳门,
色若顿顽直下。
这首诗描绘了东方七宿的星象:亢宿的四颗星像弯弓一样弯曲,大角星在上,明亮而直立,折威星在亢宿的下方横放。大角星两侧有摄提星,形成三颗星呈鼎形排列。折威星下方的左侧有两颗黄色的顽星安静地斜置。顽星下方的两颗星被称为阳门,颜色与顽星相似,直向下方。
王希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在天文诗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展示了他对星象的观察与思考。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中国古代天文学高度发展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星宿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观察能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与理解。
《丹元子步天歌 其二 东方七宿》是一首充满天文意象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星空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诗中采用了多种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将星象的排列和形状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星空的壮丽,也能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赞美。
诗的开头便用“亢,四星恰如弯弓状”勾勒出一幅星空图景,令读者仿佛置身于星空之下,感受到那种神秘而又亲切的天文魅力。接下来的描述则层层递进,逐渐展开星宿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星象的深刻理解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尤其是“大角一星直上明,折威七子亢下横”一句,巧妙地将星宿的排列和明亮程度一一呈现,显示出诗人对星象的独到见解。
整首诗不仅是对星空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与自然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星星和星宿的观察,诗人似乎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反映出古代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在唐代诗歌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使得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充满了艺术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星宿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展示了古代人在探索宇宙奥秘中的哲学思考和对知识的渴求。
亢宿的四颗星呈什么形状?
A. 圆形
B. 弯弓状
C. 直线
D. 正方形
大角星在诗中被描述为:
A. 直上明
B. 斜放
C. 隐藏
D. 暗淡
“三三相似如鼎形”中的“三三”指的是:
A. 三颗星
B. 六颗星
C. 九颗星
D. 两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