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经涢川馆寄使府群公》

时间: 2025-05-02 05:41:58

诗句

涢川水竹十家馀,渔艇蓬门对岸居。

大胜尘中走鞍马,与他军府判文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1:58

原文展示:

涢川水竹十家馀,
渔艇蓬门对岸居。
大胜尘中走鞍马,
与他军府判文书。

白话文翻译:

涢川的水边有十多户人家,
渔船和简陋的竹屋在河对岸栖息。
战胜的消息在尘土飞扬的路上传来,
我却在这里与他军府交换文书。

注释:

  • 涢川:指的是一个地方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某条有水竹生长的河流。
  • 十家馀:指十多户人家。
  • 渔艇:渔船,捕捞鱼类的船只。
  • 蓬门:用蓬草搭成的门,形容居住环境简陋。
  • 大胜:指战斗中获得的重大胜利。
  • 尘中:指战场或路途上的尘土飞扬,象征战争的动荡。
  • 鞍马:战马和鞍具,象征军队的调动与奔波。
  • 判文书:指处理军事事务的文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鞍马”与“文书”之间的对比,反映了士兵与文官的两种不同生活,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涉,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涉寄居于涢川馆期间,可能是他在为朝廷出征军务时的感慨,表达了对战胜的欣喜及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涢川的宁静与战事的纷扰。诗的开头两句,以清新的田园风光引入,描绘了水边的渔家生活,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逸。然而,后两句却转向了战争的紧迫与责任,描绘了战胜后的急迫感与文书的往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社会的动荡,也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鲜明,是一幅生动的山水与社会交融的画卷,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历史的沉重。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涢川水竹十家馀:描述涢川水域有十多户人家;水竹的生长让这里显得青翠自然。
    • 渔艇蓬门对岸居:渔船与简陋的竹屋相对而居,暗示着人们的生活朴素而宁静。
    • 大胜尘中走鞍马:战胜的消息在尘土飞扬的路上传来,营造出一种战争的紧迫感。
    • 与他军府判文书:诗人身处于军务之中,与他军府进行文书上的往来,表达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2.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句的田园生活与战事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意象:水竹、渔艇、鞍马等意象交织,构成了诗的整体意境。
  3.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战争的责任与无奈,反映了个人与社会、自然与战争之间的交织关系。

意象分析:

  • 水竹:象征清新自然,暗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渔艇:代表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平民的辛勤与生活的简单。
  • 鞍马:象征战争的紧迫与士兵的责任感,反映出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涢川”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河流
    C. 一个城市
    D. 一位历史人物

  2. “大胜尘中走鞍马”中的“尘中”是指: A. 宁静的乡村
    B. 战斗的混乱
    C. 清新的空气
    D. 古老的遗址

  3. 诗人通过对比哪些元素来表达诗歌的主题?

答案

  1. B
  2. B
  3. 田园生活与战争的责任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情感。
  • 杜甫《春望》:反映战争与家国情怀。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涉与王维,两位诗人虽同为唐代,但李涉更侧重于社会责任与对比,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李涉的作品往往反映时代的动荡,而王维则呈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山水田园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折杨柳词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折杨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旅窜 牛字旁的字 累珠妙曲 欢声笑语 分豁 鼻字旁的字 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自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汗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桡的词语有哪些 旷古绝伦 立字旁的字 自今以往 烂板 一里挠椎 管蠡窥测 岁不我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