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6:54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6:54
《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唉!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其实难道不是人事造成的吗?通过了解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人们说晋王的末日来临时,曾以三支箭赐予庄宗,并告诫他,梁是我们的仇敌,而燕王是我所立的契丹,曾与我们约定成兄弟,但都背弃了晋朝投向梁国。这三件事,都是我心中的遗恨。把这三支箭给你,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并将其藏于庙中。后来用兵时,派人用一只小祭品告庙,请求箭,盛在锦囊中,背负着前行,凯旋后归还箭。那时他捆住了燕父子,以此来函件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还箭给先王,并报告成功,其气概之盛,真可谓壮美!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突然一声呼喊,乱者四散,仓皇东逃,甚至还未见到敌人,士兵便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甚至发誓向天断发,泪流满面,何其衰败啊!难道得之是艰难而失之却容易吗?或者说这一切的成败皆由人所致呢?书上说“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而逸豫可以亡身,这都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在他盛时,举世的豪杰都无法与之争,而在他衰时,数十个伶人却能够困扰他,导致他身死国灭,成为天下的笑柄。祸患常常积累于微小的地方,而智勇则多被困于自己所沉溺的事物,难道这仅仅是伶人所面临的情况吗?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提倡“文以载道”,以散文见长。
《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于北宋时期,反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对于盛衰兴亡的感慨和对人事的深刻思考。欧阳修通过庄宗的事例,探讨了国家的兴亡与人事的关系,警示后人要注重德行和智慧。
《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是一篇历史的总结,更是一篇哲理的思考。欧阳修通过庄宗的成败揭示了盛衰的深层原因,让我们明白盛时的骄傲和傲慢,最终可能导致衰败的结果。在他看来,国家的兴衰不仅是天命,更是人事的结果。庄宗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盛时的气概与衰时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
在文中,欧阳修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通过庄宗三矢的传说,体现了忠孝的情感和对父亲遗愿的铭记。同时,他也警醒后人,不应因一时的成功而忘却初心,导致最终的失败。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治国理政中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勤劳与谨慎的重要性。
这篇序文不仅具有历史的记述性,也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欧阳修对人性和历史的独到见解。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珍惜当下,不断追求进步,避免因骄傲自满而导致的失败。
该文的中心思想是盛衰兴亡的道理不仅是天命,更是人事的结果,强调了勤劳、谦逊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应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骄傲而导致失败。
选择题:盛衰之理是由什么造成的?
填空题:书中提到“满招损,____得益”。
判断题:欧阳修认为,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行为无关。(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