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7:51
闻子瞻习射
作者: 苏辙
旧读兵书气已振,
近传能射喜征鼖。
手随乐节宁论中,
箭作鸱声不害文。
力薄仅能胜五斗,
才高应自敌三军。
良家六郡传真法,
马上今谁最出群。
我过去常常阅读兵书,激发了我内心的豪情;
最近听说你能射箭,心中非常欢喜。
手随乐音而动,何必论什么命中不命中,
箭射出去声如鸱鸟,却不会损害文采。
我的力量微薄,仅能胜过五斗;
你的才华高超,应该能抵挡三军。
良家子弟在六郡传授射箭的技艺,
如今谁能在马上脱颖而出,超越群雄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与苏轼为兄弟,二人并称“苏东坡”。苏辙的诗词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辙与友人交流射箭技艺时,体现了对友人技艺的赞赏及激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军事和文艺的双重追求。
《闻子瞻习射》是一首展现友谊与士人风范的诗作。诗中,苏辙通过对友人射箭技艺的赞美,表达了对优秀人才的钦佩和对自我能力的谦逊。开篇提到“旧读兵书气已振”,显示出诗人对军事知识的热爱;而“近传能射喜征鼖”则体现出对友人技艺的欣喜与期待。整首诗中,诗人用轻快的语调和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
在意象运用上,诗中“箭作鸱声”这一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射箭的技巧与魅力,突显出诗人的文采与智慧。后半部分的“力薄仅能胜五斗,才高应自敌三军”则表现了诗人对自身不足的自省,同时又彰显了对友人的赞美,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辙在诗中不仅表现了对个人技艺的追求,也反映了士人对于社会责任和军事才能的重视,体现了宋代士人特有的气质与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友谊、技艺的赞赏,以及对人才的渴求,诗人通过对射箭技艺的讨论,反映出士人对自我与他人能力的思考,突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良家”指的是:
A. 品德高尚的家庭
B. 农民家庭
C. 贫穷家庭
诗中“箭作鸱声”的意思是:
A. 箭发出的声音像鸱鸟的叫声
B. 箭射出后无声无息
C. 箭射出的声音很大
诗人对友人的技艺态度是:
A. 嫉妒
B. 赞赏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将进酒》 - 李白
同样表现出对豪情与友谊的赞美。
《登高》 - 杜甫
探讨人生的沉重与理想,反映士人的情怀。
诗词对比:
《闻子瞻习射》与《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友人的赞赏与人生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技艺,后者则强调饮酒作乐的豪情。
《登高》与《闻子瞻习射》:前者关注人生的沉重,后者则显得更加轻松与愉悦,展示了不同的士人情怀。
这些参考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