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4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45:57
《逊往泉城获麦》
作者:苏辙
少年食稻不食粟,老居颍川稻不足。
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
冷淘槐叶冰上齿,汤饼羊羹火入腹。
五年随俗粗得饱,晨朝稻米才供粥。
儿曹知我老且馋,触热泉城正三伏。
田家有信呼即来,亭午驱牛汗如浴。
吾儿生来读书史,不怬田间争斗斛。
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
归来烂熳煞苍耳,来岁未知还尔熟。
百口且留终岁储,贫交强半仓无谷。
少年时吃稻米而不吃小米,年老时在颍川稻米却不够。
人们说小麦比西川的稻米好,磨成的面粉如同白玉。
冷水淘洗槐叶,冰凉的口感令人清爽,热汤饼和羊羹暖入腹中。
五年来随俗吃粗粮,早晨用稻米煮粥充饥。
孩子们知道我年纪大了且贪吃,正值三伏,泉城的热气逼人。
田间有信召唤我即刻前往,正午驱赶牛犁田,汗水像沐浴般流淌。
我的孩子自出生就读书,不在田间争斗收成。
今年干旱小麦颗粒都很细,收成时已然不丰,老农也难以安居。
回家后只见满地的苍耳,明年还不知道能否再熟。
我家得留存一整年的储备,贫穷的交际却只有半仓的粮食。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兄长苏轼一样,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散文、词赋等多种文体,作品以清新、质朴著称。他的诗歌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充满哲理。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农民生活艰辛,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显著。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农田丰歉的关心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家人生活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逊往泉城获麦》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者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自然环境下的艰辛和无奈。诗的开篇便以个人的饮食习惯引出对稻米和小麦的讨论,表达了对稻米的依赖与对小麦的期盼。接着,诗人通过对食物的描绘,传达了温暖与满足感,但随后又流露出对生活贫困的忧虑。
诗中“今年久旱麦粒细,及半罢休饶老宿”一句,直接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出生活的艰难和农民的无奈。同时,诗人对孩子们的期望和无奈交织在一起,既希望他们能读书成才,又担忧生活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首诗在描绘农村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家庭的温暖与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对家庭的关怀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农民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苍耳”象征什么?
“少年食稻不食粟”中,食物的选择反映了什么?
苏辙《逊往泉城获麦》与杜甫《春望》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