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2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23:52
偶有茅檐潩水阴,
近依城市浅非深。
幽居每自比陈寔,
古学何人贵杜林。
邻父时来陪小饮,
儿曹颇解续微吟。
前年仅了春秋传,
後有仁人知我心。
偶尔有茅草屋檐下的雨水滴落,
靠近城市的地方水浅而不深。
我常常在幽静的居所中自比于陈寔,
古代学问何人能看重杜林的学识?
邻居偶尔来陪我小酌,
孩子们也能稍微接续吟诗。
前年我刚刚完成《春秋》的传记,
后来又有仁人了解我的心意。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溪,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诗歌、散文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春深三首》是苏辙在隐居生活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及对古代学问的思考。在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苏辙的《春深三首》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儒学的敬仰。诗中开篇以“偶有茅檐潩水阴”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居住环境,透出一股自然的清新气息。接着,诗人以自己的幽居生活与旁人的生活状态做对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幽居每自比陈寔”,将自己与古代隐士相提并论,既是自谦也是对前人的敬仰。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古代学问的价值,感叹如今谁能真正重视杜林的学问。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生活中的小确幸,邻居的陪伴和孩子们的吟唱,展示了一种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诗人在此中找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追求学问的反思,表达了对理解和支持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索和对古代文化的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A. 苏轼
B. 陈寔
C. 杜林
“偶有茅檐潩水阴”中的“潩水”指什么?
A. 太阳
B. 雨水
C. 风
诗人对古代学问的态度是什么?
A. 崇尚与重视
B. 轻视与忽略
C. 不明确
对比苏辙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辙更侧重于隐居生活的社交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孤寂与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