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4:04
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 其二
作者:王令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
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
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
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
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驹。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
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
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
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
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
在庭院下,树木影子斜斜地铺展,
我独自闭门,席子随意卷舒。
高枝上的鸟儿高飞远去,
曲折的枝干上挂着衣裳的边缘。
我想在这里静静地休息,
躺下看书写诗。
门外的客人来了,
驾着骊马而来。
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听说的,
竟然愿意来我家。
我叫儿子去开门,
他说客人就在路上。
我并不是厌烦客人,
也并不是客人和我生疏。
只是我这拙劣的言语,
无法让客人开心。
若是不能合客人的意,
恐怕与世俗的烦恼无异。
不如彼此忘却,
何必在世俗中纷扰呢?
王令,字子文,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后期生活于南宋。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诗多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个人情感,力求简练。
本诗写于夏日,表达了诗人在闲暇时的心境。因应友人崔伯易与朱元弼的来访,诗人反映了对社交的无奈及内心的宁静。诗中透露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庭下树”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夏日场景,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树影斜斜,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正如诗人希望的那样,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独自享受诗书的乐趣。
诗中对“高枝”和“曲枝”的描写,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接着,门外的客人打破了这种宁静,诗人对客人的来访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疲惫,心中对交际的厌倦逐渐浮现。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复杂情感,既不想拒绝来访的朋友,又感到自己无法让他们愉快。最后,诗人提出“何能效纷如”的设想,建议相互忘却,这不仅是对社交的拒绝,也是对自我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在清凉的夏日氛围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
描绘庭院的树木和阴影,营造出夏日的清凉感。
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
诗人独自待在室内,感受到一份悠然自得。
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
描述鸟儿在高枝上飞翔,衣裳被树枝轻轻挂住。
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
希望在此处安静下来,沉浸于书籍与诗歌之中。
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驹。
门外的客人驾着骊马而来,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
客人为何而来让诗人感到疑惑。
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
诗人叫儿子去开门,儿子告诉他客人正在路上。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
诗人并不想拒绝客人,但也感到彼此之间的疏远。
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
自觉的言辞拙劣,难以使客人愉快。
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
害怕无法满足客人的期望,最终也会陷入世俗的烦恼。
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
不如彼此忘记彼此的存在,这样才能避免纷扰。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社交的无奈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中提到的“桓桓门外客”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在“庭下树”下做什么?
诗中“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表达的是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