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1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18:02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
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木鱼桹々夜将旦,星斗欹斜挂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将出山门复长叹。
两座山相互依偎,形成了峰顶和山麓,潺潺的流水不断注入溪谷。游人沿着水流的方向寻找源头,丝毫没有察觉崎岖的道路让双足疲惫。山深处俯视,云雾缭绕,山径蜿蜒如千曲。松林阴暗寂静,白天的宁静让人忽然感受到人世的奔忙如急湍。行客不怕苦寒而来到这里,僧人却安然坐在席上不愿离开。人生感叹与草木无异,身处何地皆由早期的选择。堂中白色的佛像,青色的发髻,气息清淡而不似人间。让我坐在这里远离奔波,想在空山附近建一所房子。木鱼轻声敲打,夜将尽,星斗斜挂在山的一半。行程尚远无法停留,走出山门时不禁长叹。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湖,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与其兄并称“苏门兄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游览道场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多有隐逸思想,诗中体现了超脱尘世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道场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以“山”和“水”作为自然元素的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氛围。在游人寻源的过程中,诗人隐喻了人生的追寻与探索,尽管道路崎岖,双足疲惫,却仍然有追寻的勇气。此外,诗中对比了行客与僧人的生活态度,行客不惧寒冷,勇往直前,而僧人则选择安静的生活,体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随着诗的深入,松林的阴静与人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诗人的内心感受。最后,诗人希望能在这片宁静的山中安居,逃避世俗的纷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充分展现了苏辙的文学才华与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宁静与超脱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包括哪些?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
“木鱼桹々夜将旦”中的“木鱼”是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