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1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6:26
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
梅尧臣
鴈荡高高路莫通,衔芦秋翼入云峰。
山头水阔不见影,岩下沙平时有踪。
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
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
这首诗描写了高耸的鴈荡,通往山顶的路无法畅通,只有衔着芦苇的秋雁飞向云端的峰顶。山顶的水面辽阔,看不见水的倒影,岩石下的沙滩平坦,时常能看到雁的踪迹。千丈的高柱直插天际,却无缘闪烁的光辉,万千工匠的笔墨随意挥洒,轻重不一。身穿葛巾、脚踏蜡屐的我无法踏足此地,心中只羡慕那青翠的山峦一再重叠。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以景物描写见长,兼具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人常常游历山水,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梅尧臣的《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以雄伟的山水景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高耸的鴈荡,强调了通往理想境地的艰难与不可及。诗人用秋雁的迁徙来引申人类的追求,渴望飞向更高的境界。
接着,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山头水阔不见影”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的广阔无垠与自我存在的渺小。此时,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千仞高山与自己的渺小,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自己“葛巾蜡屐未能著”,象征着他与高远理想之间的距离,尽管他心中向往那青翠的山峦,但却无法亲历其境。这种情感的深刻反映了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鴈荡”指的是:
A. 一种鸟类栖息地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山峰
诗人用“千仞柱天”来形容什么?
A. 自己的渺小
B. 高山的巍峨
C. 水的广阔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 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1.A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但梅尧臣更强调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王维则更倾向于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以上是对梅尧臣《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的详细解析和学习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