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50:51
题双庙镇峡楼
峰巍鳌柱疑娲立,
地峻龙门自禹开。
山色半昏朝欲雨,
滩声不蛰夜何雷。
云屏烟障相迎送,
沙鸟风樯几去来。
徙倚阑干不知倦,
一诗弹压愧非材。
这首诗描绘了双庙镇峡楼的壮丽景色。高耸的山峰像是神话中的柱子,似乎是女娲所立。地势陡峭,像是大禹开凿的龙门。山色在晨曦中显得昏暗,似乎要下雨;滩水的声音在夜晚如雷鸣般震响。云雾缭绕,宛如屏障,送走又迎来;沙鸟和风帆在来去之间穿梭。我倚靠在栏杆上,完全忘却了疲倦;写下这首诗,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惭愧不已。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抒情诗见长,作品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个性和地方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双庙镇的峡楼,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及个人的感慨,反映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自身文学才能的自省。
李曾伯的《题双庙镇峡楼》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双庙镇峡楼周边的壮丽自然景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起首两句以“峰巍鳌柱疑娲立,地峻龙门自禹开”开篇,将雄伟的山峰和陡峭的地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感受到一股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巧妙地将“山色半昏朝欲雨”与“滩声不蛰夜何雷”结合,描绘了一个即将降雨的清晨,滩水的声音在夜里如雷鸣般响起,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又紧张的氛围。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虚幻的美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最后两句“徙倚阑干不知倦,一诗弹压愧非材”则揭示了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对自身创作才华的自我反思,表达出一种自谦的情感。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示了李曾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身文学地位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个人才能的自我反思,展现了对生活和创作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鳌柱”是指什么?
诗人对自己写诗的才能感到:
“山色半昏朝欲雨”中的“欲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题双庙镇峡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但李曾伯更加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互动,而王之涣则更强调自然景观的壮美和豪情。这种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理念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