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挽别大参二首》

时间: 2025-04-26 01:46:44

诗句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6:44

挽别大参二首

原文展示: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白话文翻译:

早年时大家都知道阿戎,
几次与他一起走西征的路。
百六椽之间没有足够的记录,
二三位朋友在一旁总是思念。
重回荆渚,仿佛一生如故,
再也不可能在苕溪见到他了。
哀叹这位哲人如今已去世,
诗歌难道只是为我个人悲痛而作?

注释:

  • 阿戎:指的是一位朋友或友人,诗人对他的怀念。
  • 征西:指西征之地,可能是指战斗或探险的地方。
  • 百六椽:指房屋的构件,此处表示空旷或无足迹的地方。
  • 荆渚苕溪:都是地名,代表着诗人与友人曾经相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2世纪。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尤其擅长抒发情感,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曾伯失去朋友大参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与哀伤,同时反映了宋代士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人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大参的交往,表现出深厚的友谊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人在开头提到“早年公已阿戎知”,用“早年”一词引导读者进入回忆的境域,显现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几与征西履屐随”,描绘了与友人一起冒险的情景,顿时让人感受到那种生动的友谊。

“百六椽间无足纪”显示了生活的平淡与缺乏记载的遗憾,而“二三子侧每相思”则传达出对故友的无尽思念。诗人在重回荆渚时,已经无法再与老友相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冲击。

最后两句“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不仅表达了对大参的哀悼,更升华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暗示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呼唤,反映出诗人对友谊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早年公已阿戎知:回忆过去,提到大家都知道阿戎。
    2. 几与征西履屐随:回想与他一起征战的日子。
    3. 百六椽间无足纪:感叹生活的简单和未被记录的日子。
    4. 二三子侧每相思:朋友们总是在一旁怀念。
    5. 重来荆渚平生若:重回故地,仿佛一切如旧。
    6. 宁复苕溪一见之:再也无法相见于苕溪。
    7. 哀此哲人今已矣:哀叹这位哲人已去世。
    8. 诗兮岂但哭吾私:诗歌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 反复:通过对“重来”和“再见”的反复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失去。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 荆渚:象征着昔日的美好回忆。
  • 苕溪:代表着友谊的见证之地。
  • 哲人:象征智慧与人性之光,强调失去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阿戎”指的是? A. 战友
    B. 朋友
    C. 家人
    答案:B

  2. “二三子侧每相思”中的“二三子”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人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同事
    答案:B

  3. 诗中反复提到的地名是? A. 荆渚
    B. 苕溪
    C. 两者都有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切怀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子夜四时歌 秋歌 四 拟明月照高楼 有所思 莫愁歌 芳树 东飞伯劳歌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失题二首 失题二首 调筝人将行,出绡属绘《金粉江山图》,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程的词语有哪些 忧心如醉 衣字旁的字 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蓬门生辉 瓦字旁的字 韭字旁的字 鞞革 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叶扁舟 欣嘉 山字旁的字 金科玉臬 三日耳聋 比字旁的字 施孟 抓拿骗吃 秘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