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6:44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早年时大家都知道阿戎,
几次与他一起走西征的路。
百六椽之间没有足够的记录,
二三位朋友在一旁总是思念。
重回荆渚,仿佛一生如故,
再也不可能在苕溪见到他了。
哀叹这位哲人如今已去世,
诗歌难道只是为我个人悲痛而作?
作者介绍:李曾伯,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2世纪。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尤其擅长抒发情感,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曾伯失去朋友大参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与哀伤,同时反映了宋代士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与人文关怀。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大参的交往,表现出深厚的友谊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诗人在开头提到“早年公已阿戎知”,用“早年”一词引导读者进入回忆的境域,显现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几与征西履屐随”,描绘了与友人一起冒险的情景,顿时让人感受到那种生动的友谊。
“百六椽间无足纪”显示了生活的平淡与缺乏记载的遗憾,而“二三子侧每相思”则传达出对故友的无尽思念。诗人在重回荆渚时,已经无法再与老友相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冲击。
最后两句“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不仅表达了对大参的哀悼,更升华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暗示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呼唤,反映出诗人对友谊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诗词测试:
诗人提到的“阿戎”指的是?
A. 战友
B. 朋友
C. 家人
答案:B
“二三子侧每相思”中的“二三子”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人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同事
答案:B
诗中反复提到的地名是?
A. 荆渚
B. 苕溪
C. 两者都有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