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1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18:54
流民
作者:晁补之
生涯不复旧桑田,
瓦釜荆篮止道边。
日暮榆园拾青荚,
可怜无数沈郎钱。
这首诗表达了流民的艰辛与无奈。生活中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田园风光,破旧的瓦器和荆篮静静地放在路边。黄昏时分,在榆树园中拾起青色的豆荚,令人心痛的是无数的沈郎(流亡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挣扎。
诗中提到的“桑田”与“瓦釜”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流民从富饶到贫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困苦。此外,沈郎作为流亡者的代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晁补之(约1050年-1127年),字允和,号惭愧,北宋末年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在南宋建立之前,北方战乱频仍,民众生活困苦,流民现象严重。晁补之身处动荡的时代,作为流民的他,感受到深切的苦痛,通过诗歌表达对流民痛苦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这首《流民》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流民生活的悲惨境遇。开头“生涯不复旧桑田”,一语道出流民失去的家园与过往的宁静,暗示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瓦釜荆篮”则形象地展现了流民的贫困与无奈,破旧的容器和简单的生活物品,突显了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接下来的“日暮榆园拾青荚”,通过日暮时分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流民在黄昏中拾取青荚,既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也暗示了希望渺茫的无奈。“可怜无数沈郎钱”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流亡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拼命挣扎,令人感到心痛。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流民命运的深刻同情,展现了晁补之作为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责任感。
整首诗深刻展现了流民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体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流亡者的同情,揭示了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诗中“旧桑田”指的是什么?
“瓦釜荆篮”象征什么?
诗中“可怜无数沈郎钱”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