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偶成》

时间: 2025-04-25 22:50:14

诗句

抛却沧江事远游,独携弓剑上边头。

群胡忽遁阴山北,欲渡河冰不自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0:14

原文展示:

抛却沧江事远游,独携弓剑上边头。
群胡忽遁阴山北,欲渡河冰不自由。

白话文翻译:

放弃了沧江的事情,远行而去,
独自带着弓箭走到边疆。
北方的敌人突然退去,
想渡过河流却受到冰层的阻碍,不得自由。

注释:

字词注释:

  • 抛却:放弃,舍弃。
  • 沧江:长江,广阔的江河。
  • 远游:远行,出游。
  • 边头:边境地区。
  • 群胡: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常用于指代敌人。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的山脉,古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区。
  • 渡河:过河。
  • 冰不自由:河面结冰,无法顺利渡过。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群胡”指的是历史上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的北方民族,如匈奴等。阴山是历史上重要的地理标志,代表着北方的敌人和游牧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元之,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边塞诗著称,常抒发对边疆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边疆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游历与战斗的思考,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动荡、边境战事有关,表现了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诗歌鉴赏:

《偶成》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远游与战斗生活,表现了他对于家国的思考和对战斗的渴望。诗的开头用“抛却沧江事远游”表明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淡泊,选择独自上边疆,携带弓剑,这暗示他心中有着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诗中提到的“群胡忽遁”,反映了敌人的突然退却,似乎暗示着战斗的紧迫感和不可测性。而“欲渡河冰不自由”则展现了战士在边疆的艰难处境,冰封的河流不仅是自然的障碍,也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困苦和无奈。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传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责任的双重渴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抛却沧江事远游:诗人抛弃了与长江相关的事务,选择远行,暗示他渴望更广阔的视野与经历。
  2. 独携弓剑上边头:独自一人带着武器,表明他身处边境,准备迎接可能的战斗。
  3. 群胡忽遁阴山北:敌人突然从阴山北方撤退,表现出战局的瞬息万变。
  4. 欲渡河冰不自由:想要过河却因为冰层而无法自由行动,象征着战士在战斗中的无奈与困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抛却沧江事远游”与“独携弓剑上边头”形成了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冰封的河流象征着战斗的阻碍与困境,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家国的责任感与对自由的渴望,展现了士人对战斗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江:象征着广阔的河流与生命的流动。
  • 弓剑:代表着战斗与勇气。
  • 群胡:象征着外敌与威胁。
  • :象征着困境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抛却沧江事远游”中的“抛却”是什么意思?
    A. 拿起
    B. 放弃
    C. 追求
    D. 走向

  2. 诗中的“群胡”主要指什么?
    A. 南方的人
    B. 边疆的敌人
    C. 中原的士人
    D. 诗人的朋友

  3. “欲渡河冰不自由”反映了诗人对哪种状况的感受?
    A. 快乐
    B. 无奈
    C. 自由
    D. 安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对比萧元之的《偶成》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侧重于边塞的战斗与责任,而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哲思,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家国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歌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边塞诗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将至建康将佐出迓 慈感蚌珠 诸幕府见和复答二首 其二 诸幕府见和复答二首 其一 次韵方仁声惠文编 徐惇立相过 三月八日草堂独坐 闻莫尚书周侍郎已自鄂州过江入汉上 余每岁病肺往往坐达旦去冬以来偶不作遂得安眠 送王升归知果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鹰犬吏 久湮 辗转反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草字头的字 百年不遇 色字旁的字 国富民康 血字旁的字 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廾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陶猗之家 玭狁 下气怡色 效结尾的成语 包含森的词语有哪些 败俗伤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