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

时间: 2025-08-05 08:13:32

诗句

群山暝色烟开后,远水寒光雨过时。

今夜何人醉霜月,卧听缑岭玉参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5 08:13:32

原文展示:

群山暝色烟开后,远水寒光雨过时。今夜何人醉霜月,卧听缑岭玉参差。

白话文翻译:

群山在暮色中烟雾散去,远处的河水在寒光中雨后显得更加清澈。今夜有谁在这样的霜月下醉倒,躺在那里听着缑岭上传来的玉笛声参差不齐。

注释:

  • 暝色:暮色,傍晚的昏暗色彩。
  • 烟开:烟雾散去。
  • 寒光:指水面的冷光。
  • 霜月:指月光如霜,形容月色清冷。
  • 缑岭:地名,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远处的高山。
  • 玉参差:形容笛声高低不一,参差不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下的静谧景象,通过远山、寒水、霜月和笛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在亭北轩上,对着月光吹笛,感受着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月夜的静谧景象,通过“群山暝色”、“远水寒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远而清冷的氛围。诗中的“醉霜月”和“卧听缑岭玉参差”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整首诗情感内敛,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群山暝色烟开后”,描绘了群山在暮色中烟雾散去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第二句“远水寒光雨过时”,通过“寒光”一词,增强了水面的清冷感,雨后的远水显得更加清澈。
  • 第三句“今夜何人醉霜月”,提出了一个问题,暗示有人在这样美丽的月夜下醉倒,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第四句“卧听缑岭玉参差”,以“卧听”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远处笛声的欣赏,笛声的“参差不齐”则增添了音乐的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寒光”比喻水面的冷光,增强了清冷感。
  • 拟人:“醉霜月”将月夜拟人化,仿佛有人在月下醉倒。
  • 对仗:诗中“群山暝色”与“远水寒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月夜下的群山、寒水、霜月和笛声,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群山: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 远水:代表着清澈和深远。
  • 霜月:象征着清冷和美丽。
  • 笛声:代表着音乐和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暝色”指的是什么? A. 晨光 B. 暮色 C. 阳光
  2. “寒光”在诗中比喻什么? A. 阳光 B. 水面的冷光 C. 月光
  3. 诗中的“醉霜月”表达了什么? A. 有人在月下醉倒 B. 月亮醉了 C. 霜月很美
  4. “卧听缑岭玉参差”中的“玉参差”指的是什么? A. 玉石 B. 笛声 C. 玉笛

答案:1. B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的《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文同的诗更加注重音乐和情感的表达,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山水画意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相关查询

小桃园 赠郑谠处士 即日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赠句芒神 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楚宫 子直晋昌李花(得分字) 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 赠从兄阆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力勤 戏客 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随者唱喁 黽字旁的字 好恶殊方 单线铁路 折文旁的字 鳥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订辑 氏字旁的字 巧言利口 颦呻 重峦叠嶂 后会无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