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8:38
次韵子瞻题孙莘老墨妙亭
作者:苏辙
高岸为谷谷为陵,一时豪杰空飞腾。
身随造化不复返,忽若野雀逢苍鹰。
当年碑刻最深固,风吹土蚀消无棱。
遗文漫灭雨中迹,翠石断裂春后冰。
古坟欲毁野庙废,行人不去往鞍凭。
书生耽玩立风雪,饥驴厌苦疲奴憎。
爱之欲取恨无力,旋揉翠墨濡黄缯。
不如好事孙太守,牛车徙置华堂登。
绕墙罗列耀珪璧,罢燕起读留宾朋。
却思遗迹本安在,原隰处处荒榛藤。
田夫野老谁复顾,鬼火夜照来寒灯。
废兴聚散一如此,反使涕泗沾人膺。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川与历史的兴衰,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开头谈到高岸变为谷地,谷地变为丘陵,昔日的英雄豪杰如今却失去踪影。人生随造化而逝,犹如野雀遭遇苍鹰。即使当年碑刻再深厚,风雨侵蚀后也终究会消失。遗留下来的文字如同雨中消散的痕迹,翠绿的石头在春季的冰雪后也难免断裂。古老的坟墓即将毁坏,废弃的庙宇无人问津,路人不再停留。书生沉迷于寒风雪夜中的吟唱,饥饿的驴子厌倦了劳苦,奴隶也厌烦自己的困境。热爱却无法得到回应,想要得到却无能为力,只能在纸上涂抹。还不如孙太守那样,牛车把华堂搬到这里,围墙上装饰着美玉,结束了宴席后仍留住宾客。如果遗迹仍然安在,荒野上满是杂草与藤蔓。农夫和野老又有谁来关注这些呢?夜晚的鬼火映照着寒冷的灯光,兴废聚散如同流水,令人不禁泪流满面。
“孙太守”即孙莘老,他是这首诗的题材来源,诗中提到的“好事”指的是他所做的美好事情,表现出对他生活态度的赞赏。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滨,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赋等多种文体见长,尤其在诗歌创作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此诗是在苏辙应友人之邀,题赠孙莘老的墨妙亭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友人及其所建亭子的赞美。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深刻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开篇以“高岸为谷”引出主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紧接着讨论了历史的遗迹与个人的命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身随造化不复返”来表达生命的脆弱,接着又以“忽若野雀逢苍鹰”来比喻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现在却如同被强者捕捉的小鸟,显示出对往昔的怀念。
诗中对古迹的描写更是展示了历史的无情,碑文的消逝和古坟的荒废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最后,苏辙以自己与孙太守的对比,表达了对有作为的人的钦佩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体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也对有作为的人的敬仰与向往。
诗中“高岸为谷”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山变成了谷地
B. 高处的东西都消失了
C. 历史的变迁与无常
诗中提到“书生耽玩立风雪”,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
A. 对书生的讽刺
B. 对寒冷天气的描述
C. 对学问的追求
“遗文漫灭雨中迹”意指:
A. 遗留下来的文字会消失
B. 雨水会带走一切
C. 历史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