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郭明叔登县楼见思长句》

时间: 2025-05-05 09:15:04

诗句

令尹登临多暇日,杖生芝菌笔生埃。

溪横凤尾寒光去,山拥旌阳翠气来。

晚市张灯明远近,□□留客舞徘徊。

红裳珠履知多在,点检惟无□秀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15:04

原文展示:

令尹登临多暇日,杖生芝菌笔生埃。
溪横凤尾寒光去,山拥旌阳翠气来。
晚市张灯明远近,留客舞徘徊。
红裳珠履知多在,点检惟无秀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令尹(地方官)在一个闲暇的日子里登上县楼的情景。他手中杖着生长的芝草,笔上沾着尘埃。远处的溪流像凤尾一样寒光闪烁,山峦则笼罩在阳光的翠色气息之中。晚上的集市上,灯光亮起,远近都能看到,吸引着客人们在此徘徊舞蹈。身穿红衣、脚踏珠履的人很多,但在这里却不见秀才的身影。

注释:

  • 令尹:古代地方官员的称谓。
  • 杖生芝菌:指手杖上长有灵芝或菌类,寓意长寿、吉祥。
  • 溪横凤尾:溪水在远方流淌,形似凤尾,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旌阳:指阳光照耀,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晚市:指傍晚的集市,热闹非凡。
  • 红裳珠履:形容衣着华丽的人。
  • 秀才:古代文人,常指读书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雄浑的诗风和独特的书法艺术闻名于世。黄庭坚的诗常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个性,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背景可能是在某个闲暇的日子,令尹登上县楼,眺望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生活的乐趣与人情的多样。诗中描写的集市热闹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和生动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开篇通过“令尹登临多暇日”引出场景,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接着“杖生芝菌笔生埃”,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令尹的悠闲与高雅,生长的芝草象征着吉祥与长寿,而笔上的尘埃则暗示着世俗的繁杂。

继续深入,诗中“溪横凤尾寒光去,山拥旌阳翠气来”的意象相互辉映,描绘出一幅自然的画卷,既有寒光的清冷,又有阳光的温暖,体现出自然的多样与和谐美。晚市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热闹与繁荣,“留客舞徘徊”使人仿佛置身于热情的市集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注。

最后两句“红裳珠履知多在,点检惟无秀才”则引发了对社会文化的思考。尽管人潮涌动,华丽的服饰随处可见,但却缺少了读书人或是知识分子的身影,反映出一种对文化精神的渴望与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令尹登临多暇日:描述了令尹在一个悠闲的日子里登上楼阁,体现出一种轻松自得的心境。
  • 杖生芝菌笔生埃:手杖上长有芝草,笔上沾着尘埃,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同时也蕴含了对世俗繁华的淡然。
  • 溪横凤尾寒光去:溪水流淌,寒光闪烁,生动描绘了自然的美丽。
  • 山拥旌阳翠气来:山峦环抱着光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晚市张灯明远近:晚上的集市灯火辉煌,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留客舞徘徊:人们在集市上尽情舞蹈,表现出生活的乐趣。
  • 红裳珠履知多在:衣着华丽的人很多,展现了社会的繁华。
  • 点检惟无秀才:却不见读书人,表达了对文化人的渴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溪横凤尾”,将溪水比作凤尾,生动形象。
  • 对仗:如“寒光去,翠气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留客舞徘徊”,使集市充满生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市井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反映出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望,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流:象征自然的灵动与清新。
  • 山峦:象征稳定与坚韧。
  • 灯光:象征温暖与热闹。
  • 红裳珠履:象征华丽与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令尹”指的是什么?

    • A. 地方官员
    • B. 文人
    • C. 商人
    • D. 农民
  2. 诗中提到的“红裳珠履”最可能指的是什么?

    • A. 读书人
    • B. 商贩
    • C. 华丽的服饰
    • D. 农民
  3. 诗中缺少了哪类人物?

    • A. 农民
    • B. 商人
    • C. 秀才
    • D. 武将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 李白《早发白帝城》:展现旅途中的自然美景。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但黄庭坚更偏重于细腻的描写,而苏轼则常用豪放的笔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黄庭坚研究》

相关查询

减字木兰花·幕天度地 减字木兰花 其一 读神仙传 减字木兰花 岁末自遣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和完颜雍词 减字木兰花 寄姊 减字木兰花 和软亭题赵阆仙膳部小像 减字木兰花 其三 牡丹 减字木兰花九首 其一 减字木兰花 其一 秋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翻脸不认人 飉厉 忠言嘉谟 炫玉求售 三农 包含摧的成语 齿字旁的字 单人旁的字 包含买的词语有哪些 长字旁的字 病字头的字 阸院 私字儿的字 祸首罪魁 枨橘 举国若狂 薜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