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3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34:44
《八声甘州》
作者:屈大均 〔明代〕
恨蛮江,亦复向东请,峡门小难收。任牂牁万里,含烟吐瘴,全注交州。往日水犀二万,战血剩龙湫。零落艨艟影,雨外沉浮。不忍崧台凭吊,更有无玉玺,试问沙鸥。自黄龙朝去,波涌失宸楼。叹三宫春随蜃气,与沓潮,变幻海西头。渔翁汝,向金沙浦,可见胶州。
这首词表达了对蛮江的怨恨,虽向东请愿,却难以收复峡门。任凭牂牁江流淌万里,烟雾弥漫,瘴气四起,全部注入交州。往昔的水犀二万,战斗的血迹只剩下龙湫。艨艟的影子零落,雨中沉浮。无法忍受在崧台上凭吊,更何况没有玉玺,可以问问沙鸥。从黄龙朝离去,波涛翻涌,使宸楼失去踪影。叹三宫的春光随着蜃气而逝,与潮水交错,变幻在海的西头。渔翁啊,你在金沙浦,是否能见到胶州?
屈大均(1564年-1640年),字公辅,号澹水,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风格豪放,常以历史、地理和个人情感结合为题材。
《八声甘州》创作于明末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考融入了词中,表达了对失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感慨与忧伤的词作。词中以“恨蛮江”开篇,直接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国家沦陷的痛苦。诗人通过描绘壮丽的江河山川,展现了历史的苍凉与无奈。特别是“往日水犀二万,战血剩龙湫”一句,既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英雄的无奈与逝去。词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崧台”、“蜃气”等,既有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冲突。
此外,词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零落艨艟影,雨外沉浮”,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困苦。最后一句“向金沙浦,可见胶州”,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尽管现实残酷,但仍有对故土的眷恋。
恨蛮江,亦复向东请,峡门小难收。
任牂牁万里,含烟吐瘴,全注交州。
往日水犀二万,战血剩龙湫。
零落艨艟影,雨外沉浮。
不忍崧台凭吊,更有无玉玺,试问沙鸥。
自黄龙朝去,波涌失宸楼。
叹三宫春随蜃气,与沓潮,变幻海西头。
渔翁汝,向金沙浦,可见胶州。
整首词围绕着对国家沦陷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虑和对故土的眷恋。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八声甘州》的作者是谁?
词中提到的“蜃气”主要象征什么?
“不忍崧台凭吊”中的“崧台”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