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吊边人》

时间: 2025-05-07 08:53:35

诗句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3:35

原文展示:

吊边人
沈彬 〔唐代〕

杀声沈后野风悲,
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
家人犹自寄寒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战后的凄凉景象。战声沉寂后,野外的风带着悲凉的气息,汉朝的明月高悬时,思念的人却无法归来。白骨已经枯干,沙地上长出了一些草,而家人依然在寄送寒衣,表达着对远离者的关心和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杀声:指战争的声音。
  • 沈:沉寂、安静。
  • 汉月:指汉朝的明月,象征思念与故乡。
  • 白骨:战死者的尸骨。
  • 寄寒衣:寄送给远方亲人的衣物,表达关心与思念。

典故解析:

  • “汉月”常用来象征明亮且思念的月亮,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白骨”与“寒衣”,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表现出深切的悲痛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彬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诗风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战争之后,诗人目睹战场的惨状,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

诗歌鉴赏:

《吊边人》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剧和思乡之情。首句“杀声沈后野风悲”以“杀声”开头,迅速将读者带入一种沉重的氛围,那是战斗的声音沉寂后留下的凄凉感。接着提到“汉月高时望不归”,月亮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是思念的象征。此时的月亮高悬,似乎在诉说着无数战士的归来无望。接下来的“白骨已枯沙上草”则用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白骨的枯干与沙地上新生的草形成鲜明对比,生命与死亡的悖论让人心痛。最后一句“家人犹自寄寒衣”,让人感受到家人对于远方亲人的牵挂与无奈,尽管已无归期,仍希望能为他们送去一丝温暖。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鲜明,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又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是对战争与人性深切反思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杀声沈后野风悲:战争的声音消失后,野外的风带着悲伤,暗示着战争的结束却带来无尽的哀痛。
  2. 汉月高时望不归:在明亮的汉月高悬之际,思念的人却再也无法归来了,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3. 白骨已枯沙上草:战斗后留下的白骨已然枯干,沙地上长出了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死亡的悲哀。
  4. 家人犹自寄寒衣:尽管亲人已经不在,家人仍旧寄送寒衣,表现出对远方亲人持续的关心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汉月”比作思乡情,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对仗:如“白骨已枯”和“沙上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 拟人:野风被赋予了悲伤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揭示了生死离别的痛苦,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人间的悲欢离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杀声: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死亡。
  • 汉月:象征思念与故乡的情感。
  • 白骨:象征牺牲与逝去的生命。
  • 寒衣:象征着关心与温情,即使在绝望中也不忘人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杀声沈后”指的是什么?
    A. 战争的声音消失
    B. 风声
    C. 其他

  2. “汉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时间
    B. 思念与故乡
    C. 战争

  3. 诗中提到的“家人犹自寄寒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忘记
    B. 关心与思念
    C. 欢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与思乡之情。
  • 李白的《静夜思》:探讨了思念故乡的主题。

诗词对比:
沈彬的《吊边人》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战乱中的哀痛,但沈彬更注重个体的失落与思念,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国家的破碎与人民的苦难。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昼寝 春思 长信宫 华清宫 听琴 秋夜长 閒坐口谣 哭沈生 西楼晚眺 竹亭纳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渴的成语 庸中皎皎 弄月吟风 田字旁的字 包含歆的词语有哪些 倩浰 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香培玉琢 凵字底的字 缁点 酉字旁的字 覆水难收 甘字旁的字 农民工 包含祷的词语有哪些 林珍 天粟马角 鼠字旁的字 绳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