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5:36
宾娥台看枫叶
作者: 陈幼学 〔明代〕
杪秋山色倍苍凉,
游目高台乘夕阳。
三径青松落虚籁,
千林红叶照横塘。
波澜阔大文章老,
点染神奇造化忙。
桥畔鸟飞人影散,
胸怀各餍好风光。
秋末的山色更加显得苍凉,
我登上高台,欣赏着夕阳的美景。
三条小路旁的青松,伴随着微风发出空灵的声音,
千林的红叶在横塘上闪耀着光彩。
波澜壮阔的文章已久远,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不断涌现。
桥边鸟儿飞翔,人影渐渐散去,
每个人都心中充满了美好的风光。
杪秋:指秋季的末尾。
苍凉:形容景色凄清而冷淡。
游目:游目,指目光四处游览。
夕阳:指落日,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虚籁:形容松树在风中发出的清脆声音。
千林红叶:形容众多树木的红叶,象征秋天的美丽。
横塘:指横在眼前的池塘。
波澜阔大:形容文章的气势雄浑。
点染:用颜色点缀,形容自然的色彩丰富。
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
胸怀各餍:形容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美好的景色。
作者介绍:陈幼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诗人登高望远,欣赏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在社会动荡的明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寻找内心的宁静。
《宾娥台看枫叶》展现了秋天的苍凉与美丽,诗人以"杪秋"为引子,从高台远望,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满山的红叶,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的开头便引入了"苍凉"的意象,给人以深沉的思考。接着,诗人通过三径青松与千林红叶的对比,展现出秋季的色彩对比,清松的孤寂与繁林的热烈形成鲜明对照。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波澜阔大文章老",寓意着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同时,"点染神奇造化忙"则表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最后,"桥畔鸟飞人影散"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都是值得珍惜的。
总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递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尊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杪秋”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青松”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意象?
A. 孤独
B. 热烈
C. 喜悦
D. 忧伤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描绘
D.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