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6:02
丁已七月望湖上书事
作者:姜夔 〔宋代〕
白天碎碎如析绵,
黑天昧昧如陈玄。
白黑破处青天出,
海月飞来光尚湿。
是夜太史秦月蚀,
三家各自矜算术。
或云七分或食既,
或云食书不在夕。
上令御史登吴山,
下视海门监月出。
年来历失无人修,
三家之说谁为优。
乍如破镜光炯炯,
渐若小儿初食饼。
时方下令严禁铜,
破镜何为来海东。
天边有饼不可食,
闻产饥民满淮北。
是镜是饼且勿论,
须臾还我黄金盆。
金盆当空四山静,
平波倒浸云天影。
下连八表共此光,
上接银河通一冷。
御史归家太史眠,
人间不闻钟鼓传。
白石道人呼钓船,
一瓢欲酌湖中天。
荷叶摆头君睡去,
西风急送敲窗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望湖的景象,白天的云朵像碎绵一样,夜晚则一片昏暗。白天与黑夜交替,清澈的天空出现,海上的月光飞来,仍然带着湿润的气息。今夜,太史公(古代天文学家)在观察月食,三家人各自计算和推测,或说是七分,或说已经食尽,或者说书中并未提及。上面的人命令御史登上吴山,俯视海门来观察月亮的升起。多年未有人来修缮,三家的说法究竟谁更为准确。月亮乍现如破镜般光亮,渐渐像小孩初次吃饼。此时正值严禁铜器的时期,破镜为何会出现在海东?天边有饼却不可食用,听闻淮北饥民满街流亡。到底是镜子还是饼子,暂且不论,希望能尽快还我那黄金的盆。金盆悬空,四周静谧,湖水平静如镜,倒映着天上的影子。月光下,八方共此光辉,上接银河,透出一丝寒意。御史回家,太史入眠,世间已不闻钟鼓声。白石道人呼唤钓船,我只想在湖中酌酒,荷叶轻轻摇晃,君子已沉沉入睡,西风急切地送来敲窗的声音。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画家与音乐家。他的词风清新婉约,融合了汉魏风骨与唐诗韵味,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
此诗写于丁已年七月,正值盛夏、月色皎洁之时。诗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以及在自然景象中引发的哲理思考。
《丁已七月望湖上书事》是一首融合了天文、自然、哲理于一体的诗篇。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文学术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白天碎碎如析绵,黑天昧昧如陈玄”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天与黑夜的对比,表现了时光流逝的感觉。接着,诗人转向了天文现象的观察,具体提到月食的情况,体现出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与思考,而对于三家的不同看法则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历史记载的不确定性。
“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在这里,诗人用“破镜”和“小儿食饼”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月亮变化的状态,通过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受到那种初见光辉的震撼。后半部分借助对金盆的渴望,暗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又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现实。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有着清新的自然描写,还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诗通过对月亮、湖水、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天文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太史”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白石道人”可能象征什么?
诗中“金盆当空四山静”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