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病中作(时年十八)》

时间: 2025-07-27 03:31:52

诗句

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3:31:52

原文展示:

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为生活而劳累,没能学习养生之道。年纪轻轻就多病缠身,这样的身体怎么能承受老去呢?

注释:

  • 久为:长时间以来。
  • 劳生事:指劳累于生计或生活琐事。
  • 摄生道:指养生的道理和方法。
  • 年少:年轻的时候。
  • 已多病:已经有很多疾病。
  • 此身:指自己这个身体。
  • 岂堪:怎么能承受得了。

典故解析:

“摄生道”暗指道家或儒家的养生理念,强调调和身心、保持健康的方法。古代文人常常讨论养生之道,尤其是在面对身体健康问题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年轻时期,当时他因频繁的劳累工作而健康状况堪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忧虑,以及对养生之道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哲理,表现了白居易对自身健康的深切关怀。诗中首先以“久为劳生事”开篇,直接揭示了生活的辛劳与艰难,反映出作者在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接着“不学摄生道”则透露出作者对健康知识的忽视,暗示了他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与懊悔。最后两句“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年轻却多病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担忧,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整首诗在语言上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警示人们要重视健康,珍惜生命。白居易用自身经历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人深思生活的意义和健康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 久为劳生事:表达了作者长期奔波于生活琐事,感受到生活的艰辛。
  • 不学摄生道:反映出对健康知识的忽略,以及对养生的无知。
  • 年少已多病:年轻时就身体多病,强调了身体状况不佳的矛盾。
  • 此身岂堪老:对未来的担忧,感慨身体的脆弱。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前半部分讲述劳累,后半部分则引出健康问题。
  • 反问:最后一句“岂堪老”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对未来的无奈。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健康的重视与对生活的反思,警示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忽视自身的健康,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劳生事: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压力。
  • 摄生道:代表着健康与养生的智慧。
  • 年少:象征着青春的短暂与脆弱。
  • 多病:反映了身体的脆弱和对生命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摄生道”主要指什么? A. 生活的劳累
    B. 养生的道理
    C. 社会的压力
    D. 年龄的增长

  2.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与幸福
    B. 忧虑与无奈
    C. 富裕与安逸
    D. 忍耐与坚强

  3. 诗中提到“年少已多病”反映了什么? A. 年龄与经验
    B. 生活的乐趣
    C. 身体的脆弱
    D. 健康的方法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反映出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将进酒》:强调要及时行乐,关注生命的短暂。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病中作》与陶渊明的《饮酒》对比,前者更关注身体健康的无奈与忧虑,而后者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乐趣。两者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但出发点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年谱》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相关查询

西江月·山色低衔小苑 隔浦莲近/隔浦莲近拍 菩萨蛮·玉纤闲捻花间集 鹊桥仙(巧夕) 谒金门 西江月(立春) 江城子 朝中措(赋茉利) 瑞龙吟 醉桃源·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斗斛之禄 劈心里 辵字旁的字 亅字旁的字 远瞩高瞻 蓝田出玉 噤吟 情人眼里出西施 建之底的字 隘束 故欢 处之泰然 页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风餐水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