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4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4:48:31
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
僧高容野客,树密绝嚣尘。
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
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
这一天,时光在何处消逝,慈恩寺的僧人常常来此。
僧人高洁的气质吸引了过路的游客,树木繁茂使得喧嚣的尘世无法打扰。
我悠闲地登上高耸的塔楼,遇见了同样避暑的人。
然而,归去的路却让我感到忧愁,马蹄和车轮的痕迹交错在一起。
慈恩寺是唐代著名的寺庙,位于长安(今西安)。它不仅是佛教的修行场所,也是当时文人雅士游玩避暑的胜地。诗中提到的“凌虚塔”可能指的是寺内的某一高塔,诗人通过这座塔描绘出高远的意境。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清新脱俗,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夏日,诗人游览慈恩寺,借景抒怀,反映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归途的无奈。
《夏日游慈恩寺》展现了诗人对宁静与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何处消长日”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描绘了慈恩寺的幽静环境,僧人的高洁气质与自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中“闲上凌虚塔”,表现了诗人放松心情、享受夏日时光的愉悦。然而,最后两句却透露出归途的忧愁,马迹和车轮的交错暗示了世俗生活的纷扰与不易。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描写,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奈与愁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慈恩寺”是指哪个宗教的场所?
诗人游玩慈恩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马迹并车轮”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刘得仁的《夏日游慈恩寺》更多地表达了人际间的交流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注重孤独与自然的结合。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