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山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7-27 11:13:41

诗句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

祗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

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

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13:41

原文展示:

西山十首 其五 李东阳 〔明代〕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 祗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 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 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为了探寻幽静而喜欢远行,更在幽静之处感到心灵清澈。 祗园中的老树见证了僧人的岁月,石壁上的诗句留下了访客的名字。 远望楼台如画,梦中被风雨惊醒,那是秋天的声音。 人间也有不生不灭的快乐,化外的舍卫城只是虚传。

注释:

  • 祗园: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印度,此处借指寺庙。
  • 僧腊:僧人的年龄,特指出家后的年数。
  • 罨画:如画的景色。
  • 化外:指佛教所说的超越尘世的境界。
  • 舍卫城:佛教圣地,佛陀在此地讲经说法。

诗词背景: 李东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幽寻静的心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佛教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幽静之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诗中“长为寻幽爱远行”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幽静之地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后文通过对祗园、石壁、楼台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尘世的情感。结尾的“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则表达了对佛教境界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宗教圣地,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诗词解析:

  • 首句“长为寻幽爱远行”,表达了诗人对幽静之地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
  • “更于幽处觉心清”,进一步强调了幽静之地对心灵的净化作用。
  • “祗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通过对祗园和石壁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痕迹。
  • “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通过对楼台和风雨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如画的美感和秋天的萧瑟感。
  • “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表达了对佛教境界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意象分析:

  • 祗园:象征佛教圣地,代表超脱和净化。
  • 石壁:象征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
  • 楼台:象征人间的美景和尘世的繁华。
  • 风雨:象征人生的变迁和自然的循环。

互动学习:

  1. 诗中“祗园树老知僧腊”一句,“僧腊”指的是什么? A. 僧人的年龄 B. 僧人的法号 C. 僧人的修行 D. 僧人的住所 答案:A

  2. 诗中“人间亦有无生乐”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A. 对尘世的厌倦 B. 对佛教的向往 C. 对内心的平和的追求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对自然和心灵净化的追求。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东阳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表达自然美和心灵净化方面的异同。

参考资料:

  • 《明诗别裁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李东阳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离巫山晚泊棹石滩下 白马湖 天雄学署留别朱海客次韵 白云洞 风入松 乙亥九日,怡园樊少云席上,听庄剑丞弹琴 瑶华 冰花 次韵栎寄元日抒怀二首 其二 次韵栎寄元日抒怀二首 其一 长平戈头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仁至义尽 食字旁的字 史不绝书 艸字旁的字 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封题 律切 罔水行舟 豆结尾的成语 嚼舌头根 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咨逮 大字旁的字 昮苍 阜字旁的字 功不成,名不就 九天九地 建之底的字 烟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