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3:08
边军谣
作者:纪青 〔明代〕
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
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
聊将斛卖办科差,颗粒何曾入空釜。
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
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折屋。
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
近闻防守婺州贼,遍遣丁男行运粮。
老弱伶仃已不保,何况对面拖刀枪。
婉婉娇儿未离母,街头抱鬻供军装。
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
君不见京师养兵三十万,有手何曾捻弓箭。
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饭且趁构栏游。
边军真是苦啊,边军苦得令人心痛,恨自己生来就要当兵。
月初能支几斗仓里的米,里面有一半都是泥沙,根本无法煮熟。
我只好拿些米去卖,凑些钱来交差,哪曾有过一粒米放进空锅里。
官府拖欠的私债还没还清,又见到散银来买谷。
今年的瓦片都要揭下来偿还,房子也都快塌了。
官府囤积谷物准备荒年,哪知道剜肉割肉才会成疮。
听说防守婺州的贼,已经派遣所有的壮丁去送粮。
老弱无依已无能为力,又怎么能抵挡刀枪的威胁。
可怜的小女孩还没离开母亲,街头却有人在卖军装。
街头巷尾的哭声震动大地,远方听不到君王的召唤。
难道你没看到,京师里养着三十万兵士,有手的却没几个能拉弓箭。
太仓的米虽然很多,但大家还是趁着机会去游玩。
作者介绍
纪青,明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社会现象与士兵生活的艰辛,风格直白而深刻,常常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来抒发对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边军谣》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计困苦的时期。诗中通过边军的艰难处境,反映了当时士兵的苦楚以及对政府的失望。作品意在揭露统治者的无能与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边军谣》以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描绘了边军士兵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士兵的无奈与对生活的绝望。诗的开头两句“边军苦,边军苦”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士兵的艰辛,随后的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了他们的窘迫:粮食稀缺、债务缠身、房屋破败,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饥寒交迫的时代。诗中提到的“官逋私债”和“揭瓦偿”不仅体现了士兵经济上的压迫,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随着诗意的发展,边军的处境愈加悲惨,“老弱伶仃已不保,何况对面拖刀枪”更是将士兵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艰难困苦的境遇下,家庭的破裂和孩子的无辜更显得令人心痛。最后几句则引出了对京师的讽刺,暗示了对权贵的控诉与对士兵命运的无奈。整个诗篇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有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展现了纪青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边军谣》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揭示了边军士兵的苦难与无奈,表现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诗中反映了士兵对生活的绝望以及对统治者的失望,展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边军谣》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纪青
D. 苏轼
诗中提到“月支几斗仓底粟”,指的是?
A. 粮食的丰盈
B. 粮食的短缺与质量低劣
C. 官府的丰厚储备
D. 士兵的胜利
“揭瓦偿”这句表达了什么?
A. 士兵的富裕
B. 士兵的困苦与生活的无奈
C. 官府的关心
D. 家庭的团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