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

时间: 2025-05-01 11:39:56

诗句

城楼传晚鼓,稍稍讼庭稀。

起拂衣中土,还乘款段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39:56

原文展示: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
作者: 司马光

城楼传晚鼓,稍稍讼庭稀。
起拂衣中土,还乘款段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城楼上传来晚鼓的声音,庭院中人迹渐稀。诗人起身拂去衣服上的尘土,准备乘坐轻便的车马归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城楼:古代城内的高楼,通常用于守望和传递信息。
  • 晚鼓:指傍晚时分敲响的鼓声,常用于报时或警示。
  • 稍稍:表示渐渐,慢慢地。
  • 讼庭:指法庭或争讼的地方,这里暗指人少的庭院。
  • 拂衣:轻轻拂去衣服上的灰尘。
  • 中土:指衣服上的尘土。
  • 款段:轻便的车马。
  • :回家。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城楼传鼓”与古代城市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以其《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传递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开头的“城楼传晚鼓”不仅设置了一个时间背景,也象征着日暮时分的静谧与安详。随着鼓声的响起,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宁。接着“稍稍讼庭稀”一句,描绘了庭院中人迹渐少的情景,给人以孤独的感觉,但也为接下来的归家之路铺垫了宁静的氛围。

“起拂衣中土”表现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细腻观察,拂去衣物上的尘土,暗示着一种向往自由与清新生活的态度。最后的“还乘款段归”则是诗人决定回家的标志,表达了他对温暖家庭的渴望和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楼传晚鼓:描写了黄昏时分城楼传来的鼓声,为整首诗营造了时间背景。
  2. 稍稍讼庭稀:庭院渐渐冷清,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寂的感受。
  3. 起拂衣中土:动词使用“起”和“拂”,表现出诗人的行动与内心的细腻思考。
  4. 还乘款段归:表明诗人向往归家的心情,强调了归属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城楼”、“晚鼓”、“庭稀”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象征:鼓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拂去尘土象征着对过去的释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归属感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淡泊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楼:象征着历史与传统。
  • 晚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
  • 庭院:象征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空间。
  • 尘土:象征着生活的烦扰与世俗的牵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城楼传晚鼓”意指什么? A. 早晨的鼓声
    B. 黄昏的鼓声
    C. 夜晚的鼓声
    D. 白天的鼓声

  2. “稍稍讼庭稀”中的“讼庭”指什么? A. 争讼的地方
    B. 法庭
    C. 庭院
    D. 学校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何种生活的向往? A. 喧闹的生活
    B. 宁静的生活
    C. 繁忙的生活
    D. 奢华的生活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均表现出宁静自然的主题,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司马光则更强调内心的感受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1. 《诗经》
  2. 《全宋诗》
  3. 《资治通鉴》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三次喜雨诗韵少伸嘉颂 定兴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 初履地 重读唐太宗纪 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 其一 赵故城 子文大丞重午日走贶煮酒,清甚,殆与远水一 百丈山 八十四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非字旁的字 究尽 日短心长 诺结尾的成语 事干 重结尾的成语 鼎字旁的字 包含夸的成语 沧海桑田 目字旁的字 滑车 包含好的词语有哪些 柔筋脆骨 授人口实 米字旁的字 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唱一和 随寓随安 心乱如麻 阜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