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1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1:17:42
咄尔何人,长松之下,古柏之间。看蒲团稳坐,神清落落,布袍长裹,风骨珊珊。一拂一盂,不鞋不杖,白石如龙草似绵。低多少,在恒沙小劫,梦泡尘缘。西来踪迹萧然。犹仿佛当初面壁年。曾与谁摩顶,菩提座下,何方行脚,舍卫城边。辨欲忘时,心将安讫,春绿秋红自在天。人只见,有茒庵方丈,片席青莲。
这是谁呢?在高大的松树下,古老的柏树之间,静静地坐在蒲团上。他的神情清朗脱俗,身穿布袍,风骨独特。他一拂一盂,既不穿鞋也不持杖,白色石头如同龙般蜿蜒,草似绵延。多少烦恼如同微尘,梦境般泡沫般消散。西来的踪迹显得冷清,仿佛回到了昔日面壁的岁月。曾经与谁在菩提树下摩顶,何处行脚,舍卫城边。辨别欲望与时间,心灵安宁,春绿秋红皆在自然之间。人们只看到那茫茫的庵堂,片片青莲。
黄永,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人生和佛教哲理的深刻思考。
本诗作于黄永的修行时期,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对自然的向往,通过描绘一个修行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世俗的超然与内心的宁静。
这首《沁园春 题位公小照》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引人入胜。诗中以“咄尔何人”开篇,便带出一种对修行者身份的好奇与探询。长松古柏的环境设定,营造出一个宁静的修行空间,创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
作者通过描绘修行者的形象,结合细腻的生活细节,传递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蒲团、布袍与不鞋不杖的描写,展现了修行者的简朴与自在,象征着对物质的超脱。同时,诗中引入“恒沙小劫”的概念,深刻体现出人生的无常与烦恼的微不足道。
在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昔日的修行经历,与佛教的菩提座下的启示相结合,使得整首诗的思考层面更加丰富。诗人以“春绿秋红自在天”结束,展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讲究,长松、古柏、白石、青莲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修行者的精神追求与内心世界的宁静。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宁静,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强调生命的无常与内心的安宁。
“咄尔何人”中的“何人”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恒沙小劫”是指什么?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中的意象?
可以将黄永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与修行哲学上的异同,王维更偏向于描绘自然的美,而黄永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