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1:34
暮归僧寺和潘九仪韵
作者:陶元淳
暝色城先到,人声野更稀。
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
魑魅憎人过,虫沙得地飞。
迷途知未远,钟起唤君归。
这首诗描述了傍晚时分,归途的宁静与孤寂。黄昏时分,城镇的暮色最先降临,乡间的人声渐渐稀少。山中深处难以见到月光,水面昏暗,仿佛要溅湿我的衣裳。魑魅(山鬼)厌恶人类的经过,虫沙(小虫和沙子)在地面飞舞。虽然迷途,但我知道并未走远,寺中的钟声响起,仿佛在呼唤我回去。
诗中提到的“魑魅”,源于古代神话,象征着隐秘的危险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钟声则象征着宗教的召唤和归属感。
陶元淳,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这首诗写于陶元淳归寺的途中,结合了个人的归属感与对自然的观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时分归寺的情景。首句“暝色城先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着归途的孤独和思索。接下来的“人声野更稀”,进一步渲染了乡间的寂静,使人感到一种逐渐远离喧嚣的心境。
“山深难得月,水暗欲溅衣”,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环境的敏感与思考。山中的深邃与水色的昏暗,象征着人内心的迷惘与不安。而“魑魅憎人过”,则引入了鬼怪的意象,暗示着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最后两句“迷途知未远,钟起唤君归”则是诗的高潮,钟声的响起不仅是对时间的提醒,也象征着归属和心灵的召唤,诗人在返回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归家的温暖与安宁。
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陶元淳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人生哲思的融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归途的孤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归属的渴望。诗人在黄昏的环境中,感受到内心的迷惘与对家的思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中提到的“魑魅”指的是什么?
A. 鬼怪
B. 动物
C. 植物
“迷途知未远”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不安
诗的最后几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归家的思念
C. 对朋友的怀念
《夜泊牛津》与《暮归僧寺》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