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5:52
赠汉阳隐者
作者: 钱起 〔唐代〕
当年不出世,知子餐霞人。
乐道复安土,遗荣长隐身。
衡茅古林曲,粳稻清江滨。
桂棹为渔暇,荷衣御暑新。
款颜行在役,幽兴惜今晨。
分首天涯去,再来芳杜春。
这首诗表达的是对隐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诗人回忆当年不出世的隐者,知晓他如同神仙一般,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云霞之中。隐者乐于追求道理,安于自己的故土,抛弃了世俗的荣华,长久地隐匿于世外。衡茅搭建的小屋,古老的树林蜿蜒曲折,清澈的江边是金色的稻田。用桂树制作的船桨随意垂钓,穿着荷叶做的新衣,抵挡着夏日的酷热。诗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流连,珍惜这宁静的早晨。即使将来要离开这片土地,依旧希望在春天再回到这芳香的杜鹃花中。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隐逸生活,追求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文人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以及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
《赠汉阳隐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者的宁静生活和诗人的向往。诗中用词精炼,意象鲜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诗的开头两句,运用“当年不出世,知子餐霞人”引入,立即勾勒出隐者的超然境界,表达了对隐者的崇敬与钦佩。接下来的句子则逐步描绘隐者的生活场景,从居所到田野,从钓鱼到衣着,每一处都透露出隐者对自然的融入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分首天涯去,再来芳杜春”则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以清雅的笔调,抒发出一种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是唐代田园诗的典范之一。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餐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桂棹”为渔暇,使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描绘更加生动,表现隐者的悠然自得。
整首诗围绕隐者的生活展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在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诗人珍惜那份宁静与美好,深切感悟生活的真谛。
诗中隐者的生活状态用什么词来形容?
A. 忙碌
B. 悠闲
C. 痛苦
“乐道复安土”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道理
C. 道路
诗中提到的“桂棹”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船桨
C. 一种树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钱起的《赠汉阳隐者》更加直接表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世俗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