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0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08:17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苏轼
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这首诗描绘了书籍的珍贵和保护,表达了苏轼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感慨。诗的前半部分提到书籍在三馆中曝晒以防虫蛀,暗示书籍的脆弱与珍贵,也提到了青李和来禽,象征着时光与自然的流转。接着,诗人通过对秋蛇春蚓的描写,反映出生命的交替与自然的美丽。
后半部分则转入哲思,提到“玉函金钥天上来”,暗示书籍如天上的珍宝,而“紫衣敕使亲临启”则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接下来的句子“纷纶过眼未易识”强调了知识的广泛与复杂,让人难以一目了然。诗人反思自己的追求,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知识的难得,甚至提到“忍饥看书泪如洗”,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艰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常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感受,倡导文人应具备爽朗的性情与高尚的品德。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经历了政治风波后的反思时期。诗中所表现的对书籍的珍惜和对知识的渴望,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苏轼对书籍的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诗的开头就用“三馆曝书防蠹毁”引入,立刻吸引读者思考书籍的价值与脆弱,随即以自然的景象作比,表达出文化与自然的交融。苏轼通过“玉函金钥”和“紫衣敕使”的比喻,引导读者思考知识的来源与珍贵,构建起一种文化的神圣感。
在情感上,诗人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追求知识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失落。“忍饥看书泪如洗”一句尤为动人,表达了他在物质匮乏中对精神食粮的不懈追求。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艺术成就,更透视了他对人生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具有强烈的哲理性与现实关怀。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苏轼通过对书籍的描绘,传达了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思考,表现出文人应具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中提到的“三馆”指什么?
“玉函金钥”比喻了什么?
诗中“忍饥看书泪如洗”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