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9:02
晚立接泥渡边
作者:董嗣杲 〔宋代〕
逍遥行乐立西风,多听秋声耳欲聋。
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
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
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
这首诗表达了在西风中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耳边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甚至让人感到耳朵都有些聋了。面对纷扰的世事,很难将心和精力分开,但在浮躁的生活中,古今的感受却是相同的。小花在渡口遗落,天晴时的蓼草依旧生机盎然,碎叶在水边堆积,映衬着寒冷的枫树。博望山的木筏无法撑起,河岸边的树木仿佛在心中横卧,空灵而无所依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贞,号竹溪,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在秋风中的闲适,西风与秋声交织,营造了一个悠闲的氛围。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逐渐转向对生活的反思。通过对小花、碎叶和博望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尤其是在“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两句中,诗人以“槎”和“树”作为象征,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面上是在描绘自然景象,实际上却是对内心空虚的深刻反思。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读者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到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成功地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在喧嚣世事中难以寻求内心宁静的无奈,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测试:
诗中“逍遥”指的是什么?
a) 自由自在
b) 忙忙碌碌
c) 想念故乡
“耳欲聋”是形容什么状态?
a) 听不见
b) 听得太多而感觉耳鸣
c) 喜欢音乐
“博望有槎撑不去”中的“槎”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
b) 一种树
c) 一种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自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为深入理解和研究该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与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