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2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27:00
《和子瞻焦山》
作者:苏辙
金山游遍入焦山,
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
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
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
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
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
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
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
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
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发,
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
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
稻苗旆旆鱼斑斑。
全诗翻译:
游遍金山来到了焦山,船轻帆急瞬息之间。
渡过江河已远,风浪浩阔,游人到这里都纷纷想要返回。
山顶上竹子轻轻摇曳,楼阁却看不见门长关。
金山和这江水相连,只有这里的闲适胜过一切。
野僧整天吃饱一顿饭,与世无争如同蛮人。
这里的门没有船只,无法往来,传教化解顽固之人。
偶尔有客人来聊乡国,西望落日低挂铜环。
岷峨山在日落的地方,想象积雪堆积成青色的鬟发。
稻田一顷自给自足,仕宦的我不知谁在牵扯。
安稳的日子农事繁忙,拉开弓箭却无法再弯。
走到美好的地方不禁叹息,想见茅屋藏在榛菅中。
我知道这里正好可隐居,稻苗摇曳鱼儿点点。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苏轼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人称“苏公”。苏辙的诗词以清新、自然、真挚见长,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苏辙游历焦山时,借山水之美与世事之感,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心态。
《和子瞻焦山》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与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中不仅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也蕴含了深厚的人生感悟。开篇以“金山游遍入焦山”引入,展示了诗人游览中的兴致,接着通过对江河风浪和游人归去的描写,表达了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山顶的竹子和隐蔽的楼阁,暗示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通过“野僧终日饱一饭”一语,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理想生活状态。诗中的“说法教化鼋鼍顽”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顽固之人的批判,并以此反衬出自身的洒脱与清高。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通过西望落日、岷峨的描写,增添了几分孤独与哲思。最后,诗以隐居之地的理想化描写作结,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平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苏辙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令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禅意。
整首诗探讨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苏辙的字是什么?
A. 子瞻
B. 子游
C. 子墨
诗中提到的“野僧”最能体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奢华
B. 淡泊
C. 怨恨
诗人通过哪一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A. 金山
B. 稻田
C. 竹子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深入理解《和子瞻焦山》的内涵与艺术魅力,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