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4:45
莘老奋徒步,首与观国宾。
俨然自约束,被服韨与绅。
黾勉丞相府,接迹舆台臣。
顾嫌任安躁,未忍裂坐茵。
推置冠獬豸,谓言我比邻。
三晋固多士,肮脏存斯人。
窜责不敢辞,狂言见天真。
南方异风俗,强食鱼尾莘。
应同贾太傅,抱屈耻自陈。
犹有痛哭书,受厘定何辰。
莘老(刘莘老)奋力走路,首先去迎接国宾。
他仪表端庄,自我约束,衣着整齐。
努力接见丞相府的宾客,与舆台的官员交往。
但他觉得任安(任昉)性情浮躁,不忍心在座位上撕裂坐垫。
他推开了冠上的獬豸(象征权威的动物),说自己与我比作邻居。
三晋一带本有许多人才,而这肮脏的环境却容不下这样的人。
我被责备却不敢辞退,狂妄的言辞显得天真。
南方的风俗不同,强食鱼尾的莘(鱼尾草)。
应该像贾太傅那样,忍辱负重,自我陈述。
还有那痛哭的书信,何时才能得到清楚的定论。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
此诗创作于苏辙与友人的聚会之际,借用古典诗歌的形式,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诗中提及的国宾、丞相府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权力关系与士人处境。
这首诗展现了苏辙对士人身份的自省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开头的“莘老奋徒步”,展现了他积极迎接的态度,接着通过对比“任安躁”的浮躁性格,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与反思。在朋友聚会中,苏辙感受到身为士人的责任与担当,虽然面对肮脏的环境和不实的责备,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诗中“推置冠獬豸”,表现出他对权威的蔑视和对理想的追求,而“痛哭书”的提及则暗示了士人在社会中的艰难处境。这种情感的深沉与复杂,使得整首诗在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与意象。例如,“推置冠獬豸”中的比喻,暗示了对权威的不屑一顾。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士人在政治、社会环境中的无奈与坚持,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出士人内心的挣扎与高尚情操。
“莘老奋徒步”中的“莘老”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獬豸”象征什么?
“南方异风俗”反映出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