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子瞻濠州七绝四望亭》

时间: 2025-05-01 11:09:28

诗句

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

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09:28

和子瞻濠州七绝四望亭

原文展示: 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白话文翻译: 唐代的史书里并没有记载刘嗣之的事迹,只留下李贺的短歌和诗篇。那高高的亭子早已毁坏,但仍然留有一些记忆,村里的老百姓们仍然知道。

注释:

  • 刘嗣之:唐代名将,历史上并不太有名,后人对其事迹知之甚少。
  • 短李:指的是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短小而精悍的诗作著称。
  • 高亭:指诗中提到的亭子,象征着过往的辉煌和历史的遗迹。
  • 区区:形容数量少或程度低,这里指的是一些老百姓。

典故解析: 刘嗣之在唐代并不为人所熟知,他的事迹未能通过史书流传下来,反而是李贺的诗歌被后人所铭记。高亭的毁坏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遗忘,而老百姓的记忆则显示了民间文化的延续。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词多描写山水、咏怀、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与弟苏轼在濠州游玩之时,借以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抒发对过往的缅怀。

诗歌鉴赏: 这首七绝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历史的画卷。开篇提到唐史中缺乏对刘嗣之的记载,表现出对历史遗忘的无奈。在诗中,苏辙通过对比刘嗣之与李贺的地位,展现出历史人物的升沉与流变,暗示了即使是伟大的英雄,最终也会被世人淡忘。接着提到高亭的毁坏,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无情,然而即使亭子已毁,仍有一些老百姓记得,这种记忆的延续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人情的存在。整首诗在沉重中透出一丝人性光辉,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及对人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唐史不闻刘嗣之”:强调刘嗣之在历史上的无名,令人惋惜。
    • “空传短李旧歌诗”:李贺的诗被传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文学的流传比历史更为持久。
    • “高亭毁尽唯存记”:高亭的毁坏象征着历史的消逝,记忆则是人们对过去的留念。
    • “犹有区区父老知”:即使历史遗忘,民间仍有记忆,表现出人情的力量和历史的延续。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刘嗣之与李贺的对比,突显历史的遗忘与文学的永恒。
    • 象征:高亭作为历史的象征,传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思考。
    • 反讽:提到“唐史不闻”实际上反映了历史对个人的无情。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历史的遗忘与文学的流传,表现了对英雄的哀叹和对民间记忆的珍视,反映了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高亭: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消逝。
  • 父老:代表民间记忆的承载者,体现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李贺
      • B. 刘嗣之
      • C. 苏辙
      • D. 唐太宗
    2. 高亭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朋友
      • B. 历史
      • C. 诗歌
      • D. 自然
    3. 诗中提到的“区区父老”指的是什么?
      • A. 老百姓
      • B. 伟人
      • C. 诗人
      • D. 政客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
  • 诗词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与苏辙的作品形成对比,前者豪放洒脱,后者则更多沉思与怀念,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苏辙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洞庭春色 端午日与客临泛 洞庭春色 秋后苦热 洞庭春色 其三 长至晓雪 洞庭春色 其二 归舟 洞庭春色 其一 次韵寄答松陵徐电发 洞庭春色 秋露 洞庭春色 洞庭春色 遣累 洞庭春色·梦山题壁 洞庭春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侈侈不休 退场 语简意赅 歺字旁的字 迷不知归 包含始的成语 龠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長字旁的字 泪出痛肠 鬯字旁的字 瓜剖棋布 玉梁 价格 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说大人则藐之 肩劳任怨 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