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厄台寺三首》

时间: 2025-04-26 03:40:57

诗句

峨嵋前约已成空,风雨萧萧送暮钟。

何用忘机来问话,不如松下谒痴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0:57

原文展示:

峨嵋前约已成空,风雨萧萧送暮钟。何用忘机来问话,不如松下谒痴龙。

白话文翻译:

峨嵋山前的约定已经成空,风雨交加中传来暮钟的声音。何必用忘却机巧的心态来问话,不如到松树下拜访那痴心不改的龙。

注释:

  1. 峨嵋:指峨嵋山,位于四川,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 前约:之前的约定。
  3. 萧萧:形容风雨声。
  4. 暮钟:傍晚的钟声。
  5.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指超脱世俗的心态。
  6. 谒:拜访。
  7. 痴龙:传说中的龙,此处可能指坚守某种信念或理想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的“痴龙”可能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龙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权力和智慧,而“痴龙”则可能指那些虽然智慧非凡但仍坚守初心、不随波逐流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可能是在表达对过去约定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超脱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经历了某种失望或变故后所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约定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风雨中的暮钟声和松下谒龙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诗中的“峨嵋前约已成空”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约定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而“风雨萧萧送暮钟”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最后两句“何用忘机来问话,不如松下谒痴龙”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1. “峨嵋前约已成空”: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约定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峨嵋山作为佛教圣地,也隐含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寻求。
  2. “风雨萧萧送暮钟”:通过风雨和暮钟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超脱。
  3. “何用忘机来问话”: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机巧的厌倦,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4. “不如松下谒痴龙”:通过松下谒龙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回归自然、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1. 比喻:“痴龙”比喻那些坚守初心、不随波逐流的存在。
  2. 拟人:“风雨萧萧送暮钟”中的“送”字赋予了风雨和暮钟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现实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风雨中的暮钟声和松下谒龙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1. 峨嵋山:佛教圣地,象征精神寄托。
  2. 风雨:象征现实的艰难和诗人内心的孤寂。
  3. 暮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4. 松下谒龙:象征回归自然、寻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痴龙”象征什么? A. 智慧非凡但坚守初心的存在 B. 世俗的机巧 C. 时间的流逝 D. 现实的艰难

  2. 诗中的“风雨萧萧送暮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失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内心的孤寂和超脱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2.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诗词对比:

张耒的这首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

相关查询

后宫词 冬至夜怀湘灵 听弹湘妃怨 柳絮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新制布裘 题李次云窗竹 村居二首 宿紫阁山北村 京兆府栽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鬲字旁的字 风字旁的字 绊脚石 生旦净丑 蛮酒 除恶务尽 包含验的成语 铜盘重肉 两和 十全十美 同席 行字旁的字 猫竹 汍汍 黹字旁的字 麦字旁的字 六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